
01.一个平台的诞生
如今去回忆无畏健康管理平台建立的缘起,我们总会想起那个平淡如常而又非同寻常的上午,想起那一位沉默寡言、目光灼灼的父亲。那一天,那一位父亲,来到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办公室门口,站了很久很久。等到秘书长王文把前一波客人送走,看到门口的这位父亲时,他隐约猜到了此人的来意。
那些年里,不知有多少位重疾患者的家属登门拜访基金会,只为了给自己患病的亲人求取一线生机。可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重疾患者群体,灵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道歉“对不起”“我们也无能为力”……
中国每年新增约400万的重疾患者,面对这么多的患者,或许,任何一个基金会、任何一个慈善组织都无力去承担如此巨大的课题。可每一句“对不起”说出口的时候,灵山人内心都感受着极大的愧意与不安——如果连我们这样的公益组织,都无法帮助他们,那他们还能求助于谁呢?
那一天,这位父亲站在办公室门口,一言不发。王文请他到楼下的餐厅,吃了一碗面。饭后,他还是不说话,只是跟在王文身后。他知道灵山没有重疾救助的项目,知道当时的灵山没有能力帮助自己,可他依然不愿意离去。后来,王文问他说:你除了儿子要治病,还有什么是灵山能帮助的吗?这位父亲暗淡的眼神,忽然明亮了一些。他说: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在读高中,上学需要学费。
“当时我是比较开心,因为我觉得我终于可以帮到他了。灵山有高中助学的项目,所以我们就给他拿了两千块钱,他就这样离开了。”王文说,“这个给了我们非常多的触动,我们觉得我们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说我们都不能给他帮助,我们可以用简单又专业的方式回绝,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后来跟同事在讨论这个议题的时候就说,虽然我们能力很有限,虽然我们能做的也不多,但是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是一群有力量的人。那公益慈善不就是要给人希望和力量吗?”恰恰是那位父亲那天的沉默,他那绝望中仍残留一丝希望的眼神,催生出了一个新的平台。
2016年底,无畏健康管理平台上线。至今,共为近600位大病患者发起筹款,累计募集约 2500 万元用于大病治疗。
时隔多年,那位父亲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灵山,时至今日,我们亦无从得知,他们一家人的生存境况如何——儿子是否已痊愈?女儿是否已如愿考上大学?如果能再一次遇见那位父亲,我们很想告诉他,因为他,使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承担这个艰难的议题。因为他,我们再也不害怕重疾家庭上门求助,我们再也无需说出那一句句无可奈何的“对不起”了。

02.一个平台的自我革新
时间来到了2021年,距离平台的建立,我们已走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悲欢离合,见到了一些患者的康复痊愈,生活逐渐回到正常的轨道;也见到了一些患者耗尽家财,最终依然撒手人寰的悲剧。我们固然希望看到每一位患者都能痊愈,可那些不幸离世的案例,使我们陷入了更深的思索。是钱的问题吗?似乎不是,因为有爱心人士们的捐助。是医疗技术的问题吗?似乎也不是,因为同类疾病的患者,也有治好了的。
那他们究竟因何离世?除了疾病本身之外,我们还总结出了两个答案:一是内心的恐惧;二是无效的治疗。生病的家庭,最怕发生的事情,就是“钱花完了,病没治好,人走了,家垮了”。想要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就得去帮助患者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基于此,新平台上线了新栏目——“圈子”。“圈子”即病友圈。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病友社区,让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在社区中找到同类疾病的病友,分享交流各自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避免过多无效的治疗,互相取暖,彼此帮助。
此外,在为患者筹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捐赠偏向——相对于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患者而言,身份特殊、外表亮丽、文案真挚感人的案例,更容易筹满治疗费用。尽管捐赠行为只取决于捐赠人的个人意愿,我们无从干涉,但作为平台方,在捐赠事项上,我们会尽力去平衡,去缩小因客观条件或世间偏见带来的差距,尽力实现相对的公平,力图让每一位患者都能筹到所需的治疗款。
考虑到部分患者或家属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在筹集治疗款时,很难把自身的困境表述清楚。我们启动“爱加倍计划”,由发起人自主选择是否加入该计划。若选择加入,将有专业人员一对一指导筹款方法,并协助筹款文案的撰写,力求将该患者的真实情况、生平经历、个人梦想、家庭境况等,按照患者的意愿表述清楚,也让捐赠人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救助的患者。

03.一种新职业的探索
鉴于向我们求助的患者数量日益增长,我们于今年重新启动了“志愿者招募计划”。202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到了我们的志愿者群体中。他们被称为“无畏使者”,他们像“劝募师”一样去职业地救人,除了展现重疾患者的苦难,也在深入挖掘背后人性的光芒,患者特有的生命故事。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我们评选出了多位优秀志工,并颁发了荣誉证书或进行了页面展示。
我们所想传达给公众的,不是苦难营销,而是个人的丰富生活,个人的独特性、不可或缺性。那些患者,不应该成为“躺在病床上,全身插着管子”的一种符号。他们只是暂时被疾病所困扰,但在此之前,他们必定也曾经踌躇满志、曾经意气风发,曾经在阳光下肆意地奔跑,曾经与家人共度过温馨的午后。他们也对未来有过无尽的期许,对平淡的生活有过满满的感激,他们甚至也在自己捉襟见肘的时刻里,发起过一次次善心,伸手去帮助过更加困难的群体。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群人,把救命变成自己的志业。当然,这不仅是一份志业,也是这是一份值得尊敬的事业——我们虽然鼓励人心向善,但也无比尊重每一份劳动。我们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有自身的衣食保暖问题得到基本保障之后,人们才能有余力去帮助他人。因此灵山绝不站在道德高低,鼓吹无条件地付出和奉献,绝不利用人们的善良,坐享他们的劳动。对于善行者,我们赞同孔夫子的观点——理当给与善人适当的激励,以保护并促进人们行善的动力。
若论及无畏健康管理平台2.0的变化,除了上述那些功能、项目的新增以外,我们更想去实现的,是观念的变化——由“同情”转变为“尊重”——尊重患者,尊重志愿者。
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们,只是暂时遇到了人生中的困难,除此之外,他们并不需要被投以“怜悯”的眼神,也不需要在筹款文案中,声嘶力竭地呼求帮助。我们希望,筹款建立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的,减少展示苦难,尽力展示美好。患者可以记录自己曾经精彩丰富的人生,畅想治愈之后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当尽力去减少“上线筹款治病”这件事给患者及家属本身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少他们卑怯感与亏欠感。
600位大病患者, 2500 万元治疗善款,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进步,相信在未来,依靠我们的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从病魔与贫困的双重折磨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