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我从接触戏曲到今天也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是从小的爱好,而我,也大抵也算是位“老戏迷”了。
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人问我是如何喜欢上这门“冷僻”的艺术,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戏曲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属,看起来和我完全搭不上边。一开始我也无法回答。因为我的家庭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事这个职业,但随着我对戏曲的越发热爱,我渐渐意识到,它与我之间冥冥之中便有着说不上来的情缘。
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戏曲应该是在电视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有一档叫《跟我学》的节目,它专门有戏曲名家在上面教唱戏曲名段,每个周末晚上的那一档还会有一位戏曲理论研究家来介绍戏曲尤其是京剧的一些历史。从小就喜爱文史的我自然是不能放过这天赐良机啊!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戏曲,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喜欢上了京剧。正是通过《跟我学》这档栏目我知道了什么是剧种、戏曲的行当等等,当然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很浅的基本常识。别人喜欢上戏曲基本都是看了某出戏,被华丽的服饰道具所吸引,而我是直接从理论入手。
慢慢的,我接触了京剧,跟着节目学了一些基本的唱段,家里经常就放着谭鑫培、梅兰芳的京剧名段,同时我也跟着电视、录音自学了起来。然而那个时候,父母的反对和别人的议论也一直伴随着我。但也许真的是有一定天赋吧,我自学京剧非常快,一般情况下一个简单的流水段子两三遍就基本能够哼出来,而且还有韵味。大家都知道唱戏不像唱歌,戏曲讲究字正腔圆,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特别讲究。所以说没有老师指导想要唱好是很难的。因此,我每天都去听去看,甚至睡觉都是开着戏曲入眠。就这样我一路坚持下来,我想这可能也是因为爱之深切才会走到今天。从小学到高中,我不认识杂志封面上的刘亦菲、鹿晗,不会唱流行歌曲,同学们追的星我都不认识,相对应的,我喜欢的艺术家也没有同学认识......但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另类”地成长到了大学。
上大学前我一直渴望我的大学能够有一个戏曲社团,能够让我一展风采。或许是天意吧,我的大学真的有无锡唯一一家戏曲类社团。在社团的三年时间里,我经常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也得到了一些前辈的指点,因此我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后来渐渐成为社团的骨干,带社团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我的戏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
最后我想谈一谈戏曲为何值得青年去喜爱传承,它的价值在哪里?正如前面我所讲述到的,如今的年轻人一听到戏曲二字就下意识的反应这是老年人的专属,我想这是因为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青年面对着学习工作的压力,已经无暇去欣赏艺术,而戏曲等传统的艺术形式恰恰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慢慢品味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不试着去接触,怎么体会得到其中的美呢?戏曲很美,美就美在它所有的内容所有的程式都来源于生活,但却都高于生活。它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讲求神似、含蓄、写意,而这恰恰也是中国文化中提倡的大美之意。当然,从客观上讲,戏曲也太难了。它是一门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是演员坐科多年,掉几层皮、流血流汗才能练就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戏曲的价值就在这里,这是一门清贫的艺术,要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潜心钻研,才能够懂她。
虽然我是一介普通的戏曲爱好者,但我真心找到了一生的挚爱,戏曲艺术,将成为我尽毕生精力不倦追求的爱好。不得不承认,骨子里的爱好,如同一个命中注定的情人,如同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放下再久,分隔再远,终究不会忘却,终有一日会归来。感谢所有帮助我指导我的老师们和戏友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工作和生活就如同学戏之路,将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