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社会经济生活,旅游业作为高度依赖人员流动的行业,首当其冲遭受重创。
事实上,旅游业的脆弱性与敏感性是被广泛承认的,除新冠疫情这类公共事件外,金融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同样会引起旅游业的巨大冲击。无论是突发的公共事件还是变化多端的气候环境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打击都是空前的,如何在社会与自然双重危机下求生存成为各景区的当务之急。
数据资料显示,旅游景区受外因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与其固定投资占比、员工数量成正相关,巨大的沉没成本使得企业不堪重负。而景区级越高、旅游资源越出众,其抗风险能力和恢复能力越强。因此,优化景区资源、提升景区品质成为在危机中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则。本文以灵山胜境景区为例,从以下四方面做相关探讨。
第一,丰富游线,增加游客游览时间。丰富的游线设计,会带给游客多维度立体式的感受与体验,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就是增加游客二次消费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成功的景区,是由出彩的旅游项目与合理的游线相互交织的有机体。灵山胜境作为国内著名景区,早已广为人知,但景区现在游览线路以中轴线为主,较为单一,以五印坛城为例,游客到达率仅为佛脚的三分之一,初步估算,如再提高三分之一游客到达率可增加这部分游客一小时游览时间及大约10%的二次消费。除对现有游览项目深化外,景区内还有很多游客较少到达的区域亦可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以道路主题化设计为例,春夏之际,可将海棠盛开的步道开发为“情思谷”;樱花盛开的步道开发为“落樱蹊”;花卉种类繁多的西步道开发为“百花谷”;香水海东侧步道开发为“观海步道”;秋冬季以银杏树为元素,开发“佛陀悟道”相关游线,丰富的旅游线路离不开优秀的市场策划宣传,只有产品、策划与营销三位一体才能发挥出效益。
第二,深挖内涵,开发灵山主题产品。灵山胜境是佛教文化主题景区,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就必须要从佛教文化着手,打造属于灵山自己的IP,四项成道是景区的主体游览线路,佛祖从出生到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中有太多故事可挖掘。例如,以九龙灌浴为蓝本开发婴儿满月系列礼品;在佛祖修行过程中,他看见摩竭陀的尼连禅河附近适合修行,便在此修苦行,此即“苦行林”,由于长期的绝食苦修,使佛陀的身体极度瘦瘠,而修舍佉的牧羊女向佛陀供养了乳糜,使佛陀身体渐渐恢复……杏坛广场的树林可开发为“苦行林”,而供养佛陀的乳糜可以结合印度马萨拉茶开发出属于灵山特有的奶茶系列产品。上文所提及的“佛陀悟道”旅游项目,可参照苏州博物馆开发的“文征明手植藤种子”开发“佛陀成道菩提种子”等相关文创产品。
第三,文旅结合,提升景区文化价值。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的。梵宫是建筑的奇迹、艺术的殿堂,但游客在梵宫游览的时间很少超过两个小时,这就需要有能使游客进行沉浸式游览的项目,例如,高规格的艺术展览。在这方面,很多景区都进行过尝试,但大多是浅尝辄止,事实证明,高规格艺术展览所带来的游客量、收益以及口碑效应不可估量,如近期宁波老外滩北岸艺术中心的毕加索艺术大展,短短四十天展期达到2万人参观、门票销售额过百万元,带动老外滩综合旅游收入近千万。而专业博物馆的高规格展览所带来的影响力更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如苏州博物馆“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不仅吸引了数十万观众从全国各地前来观展,所开发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衡山杯、文征明手植藤种子等文创产品以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形式瞬间成为网红爆款产品,其影响力渗透到五年后的今天。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曾测算过,优秀的展览收益是成本投入的三倍,在景区大力提升文化艺术展览既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也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四,转变模式,引导游客体验消费。体验消费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营销活动。“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在未来的体验经济时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需求导向。打造体验式旅游不仅可以快速拉动景区的二次消费,而且能使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提高景区美誉度。以前文提到的文创产品为例,可在相关区域增加自助体验点,按照“峰终定律”逻辑,出口处的假日广场至关重要,可调整商品内容和经营模式,以展示灵山IP主题的商品为主,加深游客对游览过程的美好回忆。
严冬过后必是春,旅游业经过严酷考验后必然带来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洗牌,相信灵山胜境作为高品质和广泛影响力的旅游景区,一定会突破重围,继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