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四季度,掘金内循环
为“十四五”发展开新局
一边是“憋”了大半年的游客,一边是“歇”了大半年的旅企,作为今年的最后一个长假,业界充满期待的“超长版黄金周”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昨天(10月8日)傍晚,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八天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虽然出游人次恢复程度只相当于同期八成左右,但比10天前该院5.5亿人次的预估值还是提升了15.8%,遭受重挫的旅游业正在快速恢复的事实已不容置疑。
10月6日17:54,陈向宏发微博感慨:压抑了几个月的颓势徘徊景区经营,终于露出增长端倪。当天,乌镇游客人数、收入比同期增长了25%、26%;古北水镇游客人数、收入比同期增长了21%、24%。
《纽约时报》在题为“中国启动‘十一’黄金周,提振遭受重创的旅游业”一文中写道:随着人们挤上火车,蜂拥前往古老的寺庙,做着其他许多国家的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事情,这是迄今为止表明中国从疫情中恢复过来的最明确信号。
超预期的成绩单背后,除了疫情得到控制外,也与中央及各地方的帮扶政策密不可分。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作,推动财政、税收、社保、金融等各项纾困惠企政策落实,将文化和旅游行业纳入支持重点。而9月17日文旅部将旅游景区的接待游客量从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调整至75%,给全国的景区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地方上,近期江西省、山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纷纷组织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拿出硬招、实招,激发文化和旅游投资潜力和活力。另外,全国超500家景区免门票,各地景区推出了不同力度的门票折扣活动,上海、浙江、江苏、贵州、陕西等20多个省市政府发放旅游优惠券,加之OTA的活动大促,今年“十一”旅游优惠力度之大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恢复。
放眼四季度,国内游的复苏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据麦肯锡9月25日发布报告指出消费者出游意愿持续增强,国内游强劲回暖。报告建议,在客流量回暖的基础上,广大旅企应摒弃吸引流量的“冲量”打法,把握好高价值客群需求,采取注重价值创造的“提质”打法,优化收益管理,同时开发多元收入。报告指出,高端客群回流明显,值得关注与投入深耕。与此同时,中国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意味着数字化与前瞻合力布局将成为关键。旅游行业企业需要更具前瞻性地捕捉需求,在包括新渠道、产品服务、出行方式等方面做好能力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峰也表示,下一步,将既立足当前,聚焦企业纾困,推动政策落地,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产业复苏;也着眼长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假期数据表明,受益于国内消费大市场,旅游经济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境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的新阶段。一个以国内旅游大市场为基础、国内旅游经济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数字化新技术和新基建产业政策奠定了我国旅游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他建议,四季度要抓好国内旅游超级大市场,促进国内旅游经济大循环,积极筹备好冬季旅游市场,加快部署“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小康旅游发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