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茹素已颇有历史。早在东晋年代,王羲之居于无锡崇安寺时,就开始推崇素食。之后受无锡祠堂文化影响,惠山下的素点曾因“五里飘香”之说而闻名,其中豆腐花、惠山油酥等素点至今盛行不衰。
如今,逛逛景区吃吃素食已成风潮,大部分素食馆就开在庙宇旁。《礼记》里说“逢子卯,稷食菜羹”,素食往往与祭祀活动有关。灵山景区建成之后,自有一批善男信女有食素需求,于是景区内的蔬食馆十几年来常年供应素食。不过,来蔬食馆茹素的客人,不一定都是冲着宗教因素而来。素食是简单而清爽的,一碗素面上浇上些素食浇头,再来几只素包子,不花多少钱就能美美吃上一顿。据了解,不仅灵山,凡有寺庙的无锡各大景区,食素者皆多,如鼋头渚的广福寺、梅园开原寺等都有素食供应,且因味道不错,为游客所追捧。
现在,除了传统的灵山三绝——素面、素包、素茶,还有灵山自己特制的福饼。福饼是一种酥皮坚果点心,一种充满了炉火明灭、凝聚了果实烘香的小饼。“点心”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入唐求法行礼记》记载:“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果子。”这里的“果子”就是指点心。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

我之前在拉萨大昭寺吃过福饼,对它钟爱有加。在和当地的喇嘛打交道时,他们向我推荐的。福饼也是供奉在佛前的一种食物,通常是青稞制作的,会用比较好比较新鲜的材料,这种供奉品有一定的历史,听说是大昭寺的香积厨出品的,当地喇嘛平时也会吃。福饼的味道,我可是一直都没忘记呢!直到吃到了灵山福饼,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但又独具特色。
灵山地处太湖边的马山小镇旁,这里水肥地厚、物产阜盛,为马山阿婆制作福饼提供了自然优质的原材料。有经验的马山阿婆选用的松子清甜香脆、腰果唇齿留香、瓜子温醇油润、芝麻颗粒饱满、核桃香厚新鲜,再加上充满了自然原香的陈皮与甘冽酸甜的青梅,怎能不美味十足、令人垂涎欲滴?灵山手工福饼凝聚了阿婆们的好手艺,坚持手工制作,从揉面、和料、包裹、烘焙严格把关,最终出品了一块皮层酥松、果仁喷香、口感细腻、营养丰富、余味悠长的灵山手工福饼。

有很多人说,现在的食物没有以前那么有滋味了。其实,食物还是那些食物,只不过以前的手工制作被现代的机器生产所取代,但这一取代,令食物失去了灵魂,而灵山福饼注入了师傅们的好手艺,为美食增添了香气,为福饼注入了灵魂。
所以,灵山的手工福饼,不仅有好吃的酥脆“皮囊”,还有那注入匠心的美食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