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的海景宴会厅内,500余位旅游业者齐聚首届中国旅游企业家年会。舞台背景板上,海浪、航船与旭日的意象恰如其分地隐喻着行业现状。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中国旅游企业家正以“船长”的魄力驾驭着产业升级的航船。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在开场演讲中指出:“旅游业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这场汇聚了春秋集团、开元旅业、复星旅文、顶度集团、拈花湾文旅等领军企业掌门人的盛会,不仅是对行业成就的检阅,更是对中国旅游企业家精神内核的深度剖析。
“四心”铸就行业脊梁
段强在开场演讲中,将旅游企业家精神提炼为“四心”:野心、魔心、匠心、无我之心。这一框架描述构成了四十多年中国旅游企业家的精神坐标,它不仅是企业家个人品格的映射,更是当下文旅企业穿越周期、持续创新的精神基石。
野心:超越商业的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旅游不是生意,是人生作品。”春秋集团创始人王正华在铁皮亭子中开启创业史的案例,道出了野心背后的家国情怀。吴国平打造灵山胜境时提出“留给未来的遗产”理念,将文旅项目升维为精神地标,这种超越商业的野心,正是企业抵御市场波动、持续投入创新的动力源泉。
魔心: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洪崖洞从烂尾楼到文旅地标,背后是创始人何永智的“魔心”——以颠覆性思维重构商业逻辑。她坦言:“文旅创新就是不断打破‘不可能’的边界。”唐山宴、河头老街创始人邱凯将废弃矿山改造为文化小镇,通过场景化叙事与沉浸式体验,让废墟焕发新生。魔心的核心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共情,结合艺术化表达,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
匠心:倔强的坚持和执着的长期主义。开元旅业的创始人陈妙林用“跑马拉松”的比喻诠释匠心——“我们不追求短期爆发,像维护西湖水质一样培育企业生态”,文旅产品的打造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乌镇总规划师陈向宏在复兴古镇的二十年里,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甚至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匠心的本质,是在质疑声中坚守品质,在浮躁市场中保持战略定力。
无我之心:不断颠覆自我的反思精神。“企业家最大的敌人是过去的成功。”正佳企业集团CEO谢萌以正佳广场为例,打破传统商场边界,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旅生态,其秘诀正是无我之心——拒绝经验固化,拥抱颠覆性创新。婺源篁岭创始人吴向阳在乡村改造中引入元宇宙概念,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文旅场景,展现了新一代企业家对技术革命的敏锐感知。无我之心要求企业始终保持学习姿态,在行业变革中主动“破界”与“重生”。
三代接力,精神进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中国旅游企业家群体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段强在演讲中清晰勾勒出三代企业家的进化脉络,每个时代都赋予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又将其熔铸成行业发展的精神基因。
创生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敢”字破冰。1981年的上海,王正华在长宁区支起两平米铁皮亭,开启春秋旅游的创业征程。正是这种“敢闯体制禁区”的勇气,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旅游企业。王正华首创的“旅游三有理论”(有闲钱、有闲时、有闲情),至今仍指导着行业产品设计。
中生代(21世纪初):“融”字塑魂。世纪之交的中国旅游市场,正从观光向休闲转型。中生代企业家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产品,开启了“文旅融合”的新纪元。吴国平以“当代精品,未来遗产”为使命,将佛教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一片瓦、一丛竹都要有禅意”。这种“抽象文化具象化”的能力,使拈花湾成为中国的心灵度假目的地。
新生代(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起至今):“创”字重构。如果说创生代打破体制,中生代融合文化,那么新生代企业家则在重构旅游产业生态。吴向阳在婺源篁岭创造“晒秋”IP,通过“辣椒晒国旗”等事件营销,让半空心村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技术创新成为这一代的鲜明特色。何永智用数字分身技术录制抖音,单条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篁岭引入华为5G航拍,打造“空中看晒秋”的沉浸式体验;洪崖洞通过“摇一摇”互动活动,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三代企业家的精神接力,构成了中国旅游的进化史诗。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值不值”,产品迭代的背后是精神境界的不断攀升。正如陈妙林所说:“马拉松赛道在变,但坚持的信念不变;企业环境在变,但创新的初心不变。”
破局与新生:在变革中锚定价值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中国旅游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123%,但“旺丁不旺财”已是行业常态。在消费分级、技术革命、政策调整的多重因素下,旅游企业家精神正面临新的挑战与重塑。
机遇: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感。消费分级创造的蓝海令人振奋。吴国平在演讲中提到:“现在不缺消费者,只缺好产品。”这种供需错配恰恰为创新者提供了舞台。篁岭通过“四季花海+晒秋+夜游”的产品组合,将淡季转化为旺季,证明“差异化是破局利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构成重要支撑。“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待。技术革命带来的场景重构更是充满想象空间。吴声在“场景时代的中国文旅”演讲中指出:“人是最大的场景,AI正在重新定义体验的颗粒度。”何永智用数字分身与游客互动,谢萌在正佳广场部署AR导览,这些探索预示着"元宇宙+文旅"的广阔前景。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传播的力量——洪崖洞因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爆红,篁岭借高考题曝光量激增2.3亿,证明“内容即流量,流量即销量”的新传播法则。
挑战:在迷雾中保持战略定力。同质化竞争仍是行业顽疾。数据显示,国内3A以上景区中,主题重复率高达68%。成本压力考验运营智慧。“投资5亿是门槛,年运维费上千万”,这是重资产文旅项目的普遍现状。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带来新考题。出境游恢复对国内高端市场形成分流,地缘政治影响跨境投资。但危机中也孕育新机——春秋航空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包机,开元旅业在东南亚布局中端酒店,这些实践表明中国旅游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
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旅游企业家们给出了各自的应答。谢萌提出“超级用户思维”:“不是服务所有人,是服务好那些认同你价值观的社群”;吴向阳强调“系统性成本革命”:“控制资产规模,提升人效坪效”;邱凯则坚持“草根式创新”:“我们不懂理论,但懂人性,懂生活”。这些答案虽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回归旅游本质,在变化中坚守不变的价值。
从王正华的铁皮亭到谢萌的城市乐园,从陈妙林的招待所到吴国平的文化遗产,从何永智的吊脚楼到邱凯的工业遗存改造,一代代旅游企业家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既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是“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既是“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也是“传承文化根脉”的担当。
站在建设旅游强国的新征程上,这些精神火炬将继续传递。当00后开始接手家族企业,当人工智能重构体验场景,当碳达峰成为新发展指标,旅游企业家精神必将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以旅为媒,连接美好”的初心,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那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信念,将永远引领着中国的文旅产业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