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南万岁山武侠城在2025年上半年以1024.2万人次的客流量超越全国诸多知名景区,当老君山年营收突破12亿元、清明上河园非门票收入占比超50%……在消费降级与旅游产品供给过剩的双重挤压下,多数景区还在为门票要降几块钱纠结时,河南这三大旅游景区却在用实实在在的客流和营收数据证明:传统旅游不是没出路,而是要换个活法,在产品、体验和文化里挖出真东西。
一、从“有产品”到“有灵魂”:让游客心甘情愿为体验买单
景区的竞争,早已不是“有没有”,而是“值不值”。传统旅游的同质化困局,本质是“满足需求”与“创造惊喜”的差距。
万岁山武侠城因景区扩建,门票从80元涨到100元,游客也认为不算贵,因为泡在里面三天依然会觉得意犹未尽。网友戏称“景区节目单比我的命还长”:清晨刚进园,就撞见武松打虎的街头实景;中午在“快活林”吃碗面,邻桌突然上演醉拳对打;到了晚上,《三打祝家庄》实景剧在城墙上开演,观众的叫好声能传到城墙根。三日游即使进园三次,也能次次体验不同。算下来每次入园的花费反而更划算,游客和景区都得了实惠。
景区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6亿,客流量更是超千万,同比2024年上半年数据,游客量增幅高达惊人的240%。这靠的是“让游客每一分钱都花在体验上”,以及游客走出园门时那句“这钱花得实在”的超值体验。
老君山的做法更耐人寻味。100元门票能逛三个景区,听起来像在“走量”,但景区偏偏在“金顶道观群”上做足了文章。云雾缭绕时,金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像浮在天上的宫殿,成了年轻人手机里的“爆款背景”。再配上能直达山顶的索道,印着道符的雪糕、手串,游客从“爬山看景”变成了“文化沉浸”。这种“把一个点做深做透”的思路,让景区2024年客流超550万,营收突破12亿元,印证了“好产品自带流量”的真理。

二、从“赚门票”到“赚人心”:让消费自然发生
过去,景区总困在“门票经济”里,想着“门票卖得越多越好”。但当“门票经济”的增长天花板愈发明显,景区必须要跳出“卖票思维”,转向“价值创造”——游客愿意为“开心”花的钱,往往比门票本身多得多。经营的智慧,是让游客不知不觉中打开钱包。
老君山早就不把自己当仅“爬山的地方”。他们在山间修了星空营地,年轻人可以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搭帐篷看银河;冬天搞起“冰雪嘉年华”,让不爱爬山的人也愿意来玩雪。这些花样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拉长到5小时,2024年12亿元的营收里,索道、体验这些非门票收入占了一大半。
老牌景区清明上河园更懂这个道理。2025年新上的《岳飞・郾城大捷》,用实景马战和3D投影还原历史战役,游客坐在看台上,仿佛真的置身古战场。晚上的《大宋・东京梦华》演完,别急着走——穿宋装的小贩在路边卖“东京小吃”,勾栏瓦肆里有说书人讲《水浒传》,连卫生间都做成了“宋代驿站”的样子。2024年,景区演出、体验、文创等二消产品加起来占了总收入的一半还多。2025年推出的“198元联票”,把门票、演出和一顿宋式晚餐打包卖,游客觉得方便,景区也赚得更多,实现双赢。

三、从“展示文化”到“活化文化”:让传统与当下产生共鸣
景区里的文化,不该是石碑上的字、玻璃柜里的老物件,而应是能让游客参与、体验的生活方式。当文化从“被观赏”变成“可体验”,就能释放出惊人的生命力。
清明上河园里,小朋友可以跟着师傅学扎宋式风筝,年轻人能穿上汉服体验“投壶”,连卖的糕点都做成了《清明上河图》里的样子。2024年800万游客里,有六成是冲着这些“能玩的文化”来的。游客不是来上课学历史,而是来体验“如果我活在宋朝会怎样”,这种代入感,比任何讲解都让人印象深刻。
万岁山把“武侠文化”做进了细节里。 “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演出看完,游客可以去旁边的酒馆喝杯同款米酒;“华山论剑”的场景旁,就有师傅教游客几招“武林秘籍”。2024年,光是这些和武侠相关的衍生品、餐饮,就占了总收入的三成多。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落到实处,就能变成真金白银。

大浪淘沙,河南三大出圈旅游景区的故事,说到底是同一个逻辑:突围的关键,不必是颠覆式的变革,而是对“体验”的极致追求、对“需求”的精准把握、对“文化”的创新表达。要贴着游客的需求去改、去创——游客想要的不是“新景区”,而是“好体验”;不是 “学文化”,而是“玩文化”;不是“便宜票”,而是“花得值”。
河南三大旅游景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传统旅游景区不是没未来,而是需要放下老套路,用新思维重新定义景区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让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找到熟悉的快乐;在平凡的日子,遇见不平凡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