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像,向来是佛教雕像的主流,贯穿古今,承载着无数信仰与艺术的光辉。艺术家与匠人们凭借非凡的创造力,以多样的材质、精湛的工艺,雕琢出风格各异的达摩像。这些作品,有的隐匿于私人府邸,宛如深闺佳人,难与世人相见;有的则藏于博物馆,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供人瞻仰,流传久远。
在灵山梵宫的珍宝馆内,一尊举世无双的达摩像凝结着岁月的厚重与艺术的传承,令无数游客惊叹不已,它出自当代享有“达摩善” 美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之手。其材质选用了埋藏超六千年、树龄逾千年的南海古沉木,打造出的达摩像高3.8米,重 5.5吨。达摩衣袂飘飘,洒脱自然,神态坚毅刚强,面容慈祥且蕴含智慧,仿佛超脱尘世,置身于无尽的空灵之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林学善出生于我国四大木雕流派发源地之一的福州,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其数十年的木雕生涯里,唯独与达摩结下了深厚且难以割舍的缘分。上世纪 70 年代,福州鼓山摩崖石刻中一幅清末福建画家李霞的作品深深触动了他。作品以简洁而极具神韵的大写意线条,勾勒出达摩祖师恬静端坐、闭目冥思、深沉可亲的形象,在林大师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件作品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创作达摩雕刻艺术的灵感之门。此后,他每至一座寺庙,皆会全神贯注、精心观察,仔细揣摩各地对于达摩祖师在雕刻、绘画等方面的不同表现手法,通过现场写生或拍照留存后,潜心研究、用心创作。业界与媒体皆赞誉他为 “达摩善”,雕刻达摩不仅是他的拿手好戏,更是他艺术风格逐步走向成熟、登峰造极的历程见证,代表了他艺术生涯的最高成就。虽不能断言他是雕刻达摩的开派宗师,但纵观国内外,他在这一领域的造诣,确实独树一帜,冠绝当代。这背后,是长久岁月的磨砺与沉淀,更是一生笃定执着的潜心修行与艰苦探索。
梵宫这尊达摩像大约缘起于20年前,当时,林学善在海南觅得一块极为罕见的原生态古沉木。古沉木,又被称作乌木、炭化木、东方神木等,堪称树中精华、木中灵魂。在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大片名贵木材,遭遇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无奈深埋于江河、湖泊、海底,成为枯木残根。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它们在水底泥沙中历经浸泡与磨压,物理性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等物质在水中溶解殆尽,蛀虫、细菌失去了生存空间。有的被水底泥沙侵蚀得丝丝缕缕,却意外强化了材质的肌理美感,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纹理画卷;有的则变得刚劲挺拔,尽显峥嵘之姿,呈现出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质感。正所谓 “千年等一木,一木孕千年”,林学善感慨道:这是自己从事木雕艺术50年来难得遇见的上等材料,面对这块天赐神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内心满是敬畏与感动,久久不敢动刀,担忧自己思虑不够周全,用刀稍有差池,便会辜负了上天的慷慨恩赐。偶然间,他读到了“扬州八怪” 之一李鱓的诗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绘画大师高远深邃的艺术思考。一刹那,他顿生灵感:木雕艺术也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此后,林学善用了近一年时间对这块天赐神物进行规划与设计。他将神韵与妙趣作为作品构想与实施的核心要点,确定作品主体为达摩像。在雕刻手法上,他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工笔与写意并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他巧妙利用古沉木“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特点,寓美于简洁之中,寄情于气势之间,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交织融合,使得整件作品气韵生动、和谐统一,达到了艺术上形神兼备的至高审美境界。
当我们站在这尊达摩木雕前,仿佛能透过那细腻的纹理与栩栩如生的神态,看见林学善大师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执着,感受到千年古沉木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厚重。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已与梵宫这座建筑融于一体,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对信仰的坚守和对艺术的灵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