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南、秦岭以北,一座城市,古今交融。从镐京到咸阳,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诉说;从长安到西安,有太长的历史需要演绎。舞台艺术成为这座三千年古都向世界展示无尽魅力的最好方式,如今的西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演艺之都”,并不断引领中国文旅新风尚。
在西安每天大大小小数百场演出中,《长恨歌》无疑是最出彩的,很多游客将观赏《长恨歌》演出和参观兵马俑摆在了西安之旅中同等重要的位置。《长恨歌》也因此成为西安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和陕西文旅的金字招牌。

《长恨歌》演出是陕旅集团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在历史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华清宫,以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所表现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剧本,给予艺术再造,还原了一段恢宏壮观的历史情境和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首演至今十八年来,在实景演出遍地开花的文旅行业,始终成为业界“顶流”产品。
《长恨歌》的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既有西安这座世界级旅游城市做市场依托,又有“斯山为大幕,斯水做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的得天独厚资源。因此,无论业界对《长恨歌》如何学习、借鉴,始终没有出现第二款同类产品。但无法复制的《长恨歌》,其成功背后的逻辑和理念却值得文旅同行深思。本文试从《长恨歌》的产品定位、价值属性和品质把控三个维度重新审视新时代文旅的趋势以及对我们文旅从业者带来的启示。
一、破解门票难题,补充淡季市场是创作《长恨歌》的初衷
随着文旅消费呈现多元化,政策性调控持续加码,“门票经济”成为了文旅行业共同需要破解的难题。早在20年前,华清宫景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长恨歌》的创作初衷原本只是为了实现“门票经济”转型的“破冰之作”。演出收入从2007年900万到2023年突破两亿元,且每年以“千万元”台阶大跨步提升,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等综合收入近80亿元。
如果说破解门票难题是趋势,那么,季节性则是旅游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气候、节假日设置等原因,淡旺季差异成为影响文旅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因素。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陕旅集团推出冰火《长恨歌》,将西安冬季旅游的季节劣势转化为差异化体验的优势,变“冷资源”为“热经济”,实现了全国冬季旅游演艺产业的突破发展,开辟了我国冬季夜游经济市场新路径。
二、情绪价值是《长恨歌》让观众“叫好又叫座”的密码
“叫好又叫座”是评判一项文旅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两者《长恨歌》都做到了。其舞美、灯光、音效、剧情等各方面,都令人叹为观止。全长70分钟的演出,从恢宏绚丽的唐宫盛典;到万星闪烁的骊山月升,如梦似幻的林泉雾瀑;再到场面震撼的熊熊火海......观众掌声此起彼伏,惊叫声接连不断。掌声是对演出的肯定,而超越了期待才会惊叫,这背后是观众一波又一波情绪的拉满,为情绪价值买单也成为新文旅时代年轻消费群体的主流。数据是最直观的“叫座”表现,每晚四场演出,观演区分贵宾区三个档次,和普通区四个档次,票价从228到988元不等,每场演出3000个座位均无虚席,且一票难求。
三、精益求精是《长恨歌》经久不衰的法宝
《长恨歌》每年至少投资800万改版升级。不少人觉得演出已经非常好,没有必要改了,但是陕旅集团认为要适应观众对品质的追求、市场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每年都在为改版苦苦探索。对于很多粉丝来说每次改版都来观看,因此,与其他演出不同的是,《长恨歌》的回头客占了很大比例。而从行业角度来说,《长恨歌》不单是一个实景演艺作品,更是中国旅游演艺的发展方向。2017年3月1日,以《长恨歌》管理和服务为蓝本编制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在精益求精的标准下,推陈出新,不断延伸古典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长恨歌》经久不衰提供了制度保障。
每一个文旅从业者看完这样的演出都会结合自己所在的景区陷入沉思。灵山文旅在今年即将迎来第三十个春秋,对于人生来说,三十而立是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对企业来说,三十年是积淀到薄发的转折,在文旅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门票经济”和“淡季市场”成为灵山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门槛,打造爆款实景演出,开发夜游产品能否成为跨越门槛的路径,值得探索;沉浸式体验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放大信仰的力量,为游客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需要融入文旅产品开发的顶层设计中;传承文化、创造经典是灵山文旅一以贯之的企业使命,除有形的建筑和艺术景观外,经典音乐和舞台艺术等无形的景观也需要持续创造。
而立之后的灵山,要在新时代文旅中继续演绎出曼妙的乐曲,任重而道远,这必然离不开精准的产品定位,超出游客期待的情绪价值体验和精雕细琢的产品品质。我们每个灵山人既是这首乐曲的演奏者,也是舞台下的一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