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是充满诗意的,它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壮丽景观;亦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唯美意境。不过,这两首诗所描写的都是庐山上的著名寺庙,西林寺和大林寺,他们与另一座寺庙——东林寺并称为庐山三大名寺。东林寺虽然没有如此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但更为深入人心的四字佛教经言“阿弥陀佛”却与其有着直接渊源。
佛教经过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三百多年的发展,已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为了使广大信众更容易亲近佛法,一位唐初高僧根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以期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净土宗由此得名。这位高僧就是毕生“孜孜为道,务在弘法”的一代佛教领袖释慧远。后世将他奉为净土宗初祖,而庐山的东林寺成了净土宗的祖庭。
慧远俗姓贾,公元334年出生于雁门郡楼烦(今山西宁武)的世家大族。少年游访参学,博通六经,尤精老庄。成年后拜师一代高僧道安宗师,在跟随师父辗转奔波二十载后,终于在庐山脚下安住下来,江州刺史桓伊帮助慧远修建了东林寺。此后的日子里,慧远再也没有离开过庐山,他在东林寺中专心研究,弘扬佛法。慧远讲经说法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信徒弟子前来聆听。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是慧远的常客,他们心灵的共鸣与意趣的相投成就了“虎溪三笑”的千古美谈。东林寺是慧远后半生的栖心之所,庐山也因慧远的到来而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精神高地。
然而,正当慧远安心修行的时候,有件事情让他寝食难安。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一位朝廷将领提出了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沙门要对王侯行君臣之礼,此时的他,正发兵征讨对手,恰好路过庐山,他知道慧远声名远扬,于是,特意找上门来,既要跟慧远当面讨论沙门是否应该礼敬王者,更要亲眼看看这个身不出庐山,却名闻于远近的和尚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位将领正是大司马桓温之子,世称“桓南郡”的权臣桓玄,当桓玄率大军到达庐山脚下时,他要求慧远下山迎候,慧远以生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只得亲自上山,据史料记载,见面之后桓玄就引用孝经劈头盖脸责问慧远“修行何以尽孝?”慧远并没有引用佛经反驳,而是同样以孝经来阐释二者的关系。桓玄又问慧远,如何看待自己对敌人的讨伐,慧远说:“愿你们彼此平平安安”。慧远的回答,让桓玄十分震惊,因为他已经剑指晋安帝的皇位,不久桓玄谋权篡位成功。他写信给慧远,继续讨论沙门是否应敬行王者之礼,而慧远也因此专门写出了在中国佛教史上极富创造性的名篇《沙门不敬王者论》,桓玄拜读后,深深折服,下诏书说:“佛法宏大,所不能测,诸道人勿复致礼也”,从此,沙门不敬王者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慧远,这位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高僧,此时的声明德望已经远在山林之外,他所创立的净土宗,也正是由此发端,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一声“阿弥陀佛”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最熟悉的口头禅。
公元416年,83岁的慧远大师安然示寂于东林寺,浔阳太守阮侃及弟子将其安葬于庐山西岭,谢灵运撰写《庐山慧远法师诔》碑文,宗炳立碑于寺。其寿有时而其功业无时,慧远大师净土结社,是庐山这方灵山秀水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最为熠熠生辉的一段往事。
如今,当我们踏上庐山,依然能感受到大师精神与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香火鼎盛的东林寺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诉说着慧远大师曾经的传奇。这将始终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让诗意庐山永耀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