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来到灵山梵宫妙音堂观看吉祥颂演出的游客都会经过一处空间宏大且带有鲜明敦煌艺术特征的衔接空间,我们将其称为“圣坛前厅”。如果把梵宫比作一曲壮丽的建筑交响乐,深邃神秘的塔厅和绚丽唯美的妙音堂无疑是两处迭起的高潮,而圣坛前厅则是连接高潮部分的优美序曲。

圣坛前厅由6个直径约10米的穹顶构成,当人们抬首仰望时,穹顶上所绘的六幅庄严华贵、圆融明丽的《星象图》以其动人心魄的佛教艺术气息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这组星象图由著名油画家、壁画家、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及其夫人娄婕,携数十名代表着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历时数月现场绘制完成。侯黎明与娄婕这对艺术伉俪共同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他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到敦煌,从此痴迷沉醉其间,与敦煌艺术相守数年后,他们又先后留学日本,这使他们对岩彩画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再回敦煌后,他们把敦煌壁画的临摹技法与日本画的技法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对敦煌壁画进行着临摹和再创作。
梵宫圣坛前厅《星象图》的素材源于敦煌第61窟南壁的炽盛光佛经变相图壁画,炽盛光佛是释迦牟尼的教令转身,又名金轮佛,佛身毛孔能放射出炽盛光明。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非常流行,人们认为持颂此经咒可以攘除灾星恶曜,敦煌壁画中炽盛光佛手握金轮乘双轮车,车尾插龙纹旌旗,九曜星神前后簇拥,二十八宿列队云端,在蓝天白云的虚空,散布着圆光形的黄道十二宫星图。
侯黎明创作团队依据梵宫廊厅穹顶空间形态特征,巧妙地将敦煌壁画进行二次创作。画面以“炽盛光佛”为中心,“九曜星全图”与“二十八宿”等元素依次环列外围,既遵循了原作表达的形式逻辑,又使空间画面富有层次美感。为了与梵宫的氛围和色调相协调,创作团队将金黄褐色作为画面的主基调,宝相花等极富装饰效果的图案,使整幅画面在稳定中追求动势,凝固而不滞重,流动而不散漫,抬首仰望,每一个穹顶都富有起伏变化的美感。绘制过程中,侯黎明采用与敦煌壁画相同的矿物质颜料以及古法配方工艺,确保灵山梵宫的《星象图》与敦煌壁画一样,能够跨越千年不褪色。
站在这组《星象图》之下,佛教的博大精深与艺术魅力会让我们瞬间忘却唯物的琐碎,内心的沉思与遐想伴随着时空交织的律动,开启神秘而深沉的旅程,专注于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意义是什么,或许在妙音堂的吉祥颂中,我们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