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明月夜,月色温凉如水,月光淘洗着寡淡的云彩,我关了灯,这样,月光就可以走进来,铺开夜色,写一曲月华如水。
城市的夜空照例是没有星光的,雾霭沉沉的夜色下,只有飞机的红色防撞灯在闪烁不停。
楼下有年轻妈妈不耐烦的声音吼道:“这道题都讲了几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啊……”声音里充满愠怒和责怪,更多的却是家长的焦灼。孩子不情不愿嘟囔了几句,便不再言语,估计是低头继续写作业去了。
这小小的一幕,遂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月夜……
那是一个夏夜,在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上,有凉爽的风徐徐吹荡脸颊,铺了一地的月光如水银泻地般缓缓流淌,蛐蛐、螳螂、蚊子等昆虫发出细细碎碎的声音渐次飘过耳畔,是清风在月光下奏鸣的小夜曲,是月亮悄悄地跟着我走来走去……这一切都有着童年的富足和美好。
只记得小伙伴们早早就约好,一放学就聚齐在某一位同学家先写作业,一写完就来到街道上玩耍。那是我们的舞台,也是我们的乐园,我们一起掏麻雀的窝,一起去山上打野菜,一起去涝坝里凫水,所有童年美好的记忆全部挥洒在了我长大的那个小镇上。
只记得那时的我们,写作业是不需要大人催促的,不像现在,家长辅导一晚上也写不完。我们从学校径直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书包,取作业。刷刷地写,写完了,胡乱收拾好书包就跑去玩游戏。
大人们还没有下班,上中学的哥哥姐姐们自己做好饭,急急忙忙地吃完就去上晚自习了,留下我们这些小孩在同学家尽情地玩耍,有着各种图案或人物的画片、自制的木质滑板车是我们童年的最爱。
等到大人下班回来,正张罗着要做饭,还没来得及细问,我们这帮孩子已跑远了,只扔下一句话在空中飘荡,“妈,我去玩了!”
大人会遥遥地喊一声,“自己记得回来吃晚饭哈!”
往往这句话孩子们是听不到的,因为,我们早已跑远了,因为,有快乐在等着我们呢!
我们喜欢丢沙包。沙包是自己缝制的,一根针、几块碎布、一把细沙。甭管针脚如何,沙子不漏不渗就好。也甭管色彩样式,一包在手,欢喜皆是一样。
抄起沙包砸过去,“嘭”砸到了人的身上,乐呵呵的声音还没等沙包落地就已经传开了。若被砸中,其人必会自觉地走开,换下一个人上来,这是规则,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规则,我们很自觉地遵守着。若沙包正好被对面的人接住,对方必笑意盈盈复扔回去,意思是:再来呀,继续!
没有太多的话,沙包就是最好的语言,沙包里有着童年的笑声和快乐。
小伙伴们玩着玩着就不自觉地忘记了回家,除非妈妈来喊自己回家吃饭,才发觉空气中已飘来饭菜的香味,连空气也被染得香喷喷的,这会才发觉肚子饿得咕咕叫啦。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爱情的诗意。于小伙伴们而言,则成了“月上柳梢头,人至快乐中”。喜欢月光,尤其怀念小时候的月光。那时候的夜,静谧深邃,繁星点点,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清辉瀑洒在大地上,万物沐浴着神韵,继而洗尽铅华。每当想起这些,心灵便沉浸其中,一念过往,心绪起伏间,思念的门便被打开,寂静的月光,照亮了岁月的沉寂和沧桑。
月下,数星星是最欢喜的了。
夏天的夜晚,晴朗的夜空繁星点点,微风拂过,为人们带来一丝丝清凉的气息。曾几何时,晚饭过后,人们三五成群,坐着马扎,摇着蒲扇,在街边的门口乘凉,成为了夏天的一道风景。
我们坐在家门前的小土坡上,各自占好自己的位置,整齐地排好队,仰望着漫天的星斗,哪个是北斗七星,哪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哪条是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银河,一、二、三、四……这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民间又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吹着习习的微风,我们听着大人们的聊天说地,数着亮晶晶的星星,伴着虫儿的歌声或者癞蛤蟆的叫声,月亮越升越高,月色愈加迷人,诱惑了孩子们在月下继续流连忘返着。大人们想着孩子明天还要上学,便会适时地喊过来,“回家睡觉了,回家睡觉了,明儿还要上学呢。”
等到乘凉的人们将要散去,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回家,街上静寂无人,唯有天上的星星还在静静地眨着眼睛。
小伙伴们的一天,原是这样匆匆走来,又匆匆走过的。
彼时的天空,日日晴好,夜夜星空。天蓝、水清、风柔。人,无忧着,快乐着,满天满地的幸福啊!在童年的天空下恣意飞舞。
成年后,有月的夜晚,我必会打开窗,让月亮悄悄爬进来,童年便重临于我的心头,那里,有幸福的花儿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