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有这样一种彩绘形象,让所有邂逅他的人,瞬间感受到一眼千年,穿越时空的惊艳。他们飘飘欲仙,如同曼妙的精灵般飞舞在窟顶的藻井中,摇曳于故事画之上,守护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他们正是敦煌的形象大使——飞天。在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李白用诗歌记录下了他们的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飞天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一对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他们一个能歌,一个善舞,后被佛教吸收成天歌神、天乐神,统称“飞天”。史学界认为,敦煌飞天最早起源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兴盛于唐代。飞天融绘画、宗教、雕刻于一炉,汇印度、西域、中原文化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誉满全球的“53°飞天茅台”更是让飞天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灵山胜境是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集大成的著名景区,自然少不了飞天这一重要的文化元素。尽管梵宫是一座当代建筑,但梵宫飞天的制作却是采用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法——干漆夹苎造像工艺。这一工艺又称生漆脱胎,以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为基础,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贴上金箔,再进行工艺处理。整个制作过程全由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和不开裂、不变形,既坚固又轻巧的特点。日本奈良市著名的唐招提寺金堂中,一代高僧鉴真大师的坐像就是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至今依然庄重圆满,栩栩如生。
飞天之美,众人皆知,高雅神圣,空灵飘逸。在静态表现飞天的艺术造型中,多为传统的壁画、浅浮雕、线刻,而灵山梵宫南北廊厅的34个飞天则采用了圆雕形式,即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这种突破传统表现形式的新工艺技法,不仅丰富了飞天的艺术造型,也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法古而不泥古”的创作思路下,为了保证梵宫飞天既不失法度,又能符合广大游客的审美需求,创作团队聘请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等艺术界、佛教界、文化界专家坐镇指导。最终,在吸收飞天的经变情节,汲取儒、佛、道文化精华,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现代西方雕塑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设计创作了能被不同人群广泛认可的灵山梵宫飞天造型。如今,这些长度超过3米的飞天,被安装在由东阳木雕雕刻而成的壁龛里,在距离地面15米的穹顶上,他们或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或手捧香果、献于佛前;或轻吹箫管、余音缭绕;或翻复婉转、姿态万千......
灵山梵宫里的飞天再一次跨越宗教门阈,以纯粹的艺术语言传递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辉煌。丹青可久、雅道思存,那些创作飞天的能工巧匠们虽然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飞天的形象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元素。如今,他们正以新的艺术形式,在距敦煌三千公里外的太湖之滨,继续诉说着那段载着秦皇汉武格局与气魄,班超张骞勇毅与果敢的大漠风云传奇,让无以数计的游客欣赏、聆听、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