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曾经严重束缚旅游业发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措施逐步解除,中国文旅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年疫情,旅游业的脆弱性、敏感性,特别是发展的韧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展望“乙管”时代,新的挑战丝毫没有消退,如何推进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更好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业依然任重道远。
“黑天鹅”远离,旅游扩内需战略意义凸显
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正式实施“乙类乙管”,自此我们与长达三年的防疫状态作别,回归正常化运转的社会。
表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情况表
政策名称 | 发布时间 | 主要内容 |
二十条 | 11月10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
11月11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举措,在密接人员管理、风险区划定、核酸检测、入境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 |
新十条 | 12月7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被媒体称为“新十条”。“新十条”在无症状和轻症可居家隔离、取消落地检、保障居民购药需求等一些关键问题上有了突破性探索。 |
乙类乙管 | 12月26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日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自2023年1月8日起施行。 |
来源:央视新闻,第一财经日报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打断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黑天鹅”渐渐飞离,文旅业即将迎来全面复苏,市场需求将得到恢复,中国旅游业在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背景下,将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使命要求。同时,常态化疫情之下,行业供给的革新将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目的地市场来说,有几点判断值得重视。一是旅游景区作为核心吸引物的作用趋于下降,游客不再像以往一样扎堆在大型5A级景区,文旅市场去中心化的趋势显著。其次,游客更享受自主沉浸的旅游模式。目的地需要考虑如何以游客们自己的沉浸感和故事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成为游玩中的主角。第三,线上线下的双向链接日益增强。
“乙管”之后,国内旅游市场或在三八妇女节复苏
“乙类乙管”之后,旅游业何时复苏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对这个时点不同的判断,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企业的市场布局和资源投入。
央行的调查不容乐观。12月27日,《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仅有13.3%的居民选择旅游,在七大类支出中排名垫底。实际上,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的最低占比(详见图一)。该报告是央行针对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每季进行的问卷调查成果的汇总。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业界的预判各执一词。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指出:“新一轮感染高峰的来临,恐怕要经过两三轮,才能真正踏实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次积累经验,再次试错。由此,旅游不宜盲目。大体上,三个月大局可定,六个月大局可起。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发力之时。”
中山大学旅游专家保继刚教授坚信:“旅游的复苏是必然的,但其恢复过程是阶段性的。预计明年‘五一’之后,旅游业应能恢复至2019年的运行模式。”
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园林景区发展中心主任肖洁预判,随着第一轮感染高峰的消退,旅游业的恢复和爆发将在传统的春季旅游旺季——三八妇女节开启第一枪。
政府持续助企纾困、加快推进行业振兴
据不完全统计,为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出游热情,全国已有超过40个省市数百家景区推出了免费参观或门票打折。
长三角地区看,2023年开年第一天,苏州市政府即发布政策:春节期间国有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公交、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免费乘坐。
杭州旅游也放出大招:2023年元旦起,国有和部分非国有A级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游,包括西湖景区、西溪湿地、良渚遗址公园、千岛湖、大明山、天目山、黄公望隐居地、瑶琳仙境、七里扬帆等41个景区景点,持续时间一直到3月底。
1月5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精准做好行业疫情防控工作,适时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在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方面,会议提出12项举措,包括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评定复核,推出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旅游景区绿色发展等。
“两节”已成市场复苏首块“试金石”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全国多地再现“人从众”。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元旦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35.1%。
表二:2019年-2023年元旦国内旅游市场数据
| 国内游客出游人次 | 较2019年恢复率 | 国内旅游收入 | 较2019年恢复率 | 人均消费 |
万人次 | 同比 | % | 亿元 | 同比 | % | 元/人 |
2023 | 5,271.34 | 0.4 | 42.8 | 265.17 | 4.0 | 35.1 | 503.04 |
2022 | 5,100.00 | -5.3 | 41.4 | 255.09 | -6.6 | 33.8 | 500.18 |
2021 | 5,540.00 |
| 45.0 | 273.00 |
| 36.1 | 492.78 |
2019 | 12,316.21 |
|
| 755.47 |
|
| 613.39 |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相较元旦假期的回暖现象,春节旅游“量价齐飞”的升温势头可谓“汹涌”。这几天,“三亚春节20万一晚酒店已售罄”、“三亚民宿老板称一个月赚回三年亏损”的话题引发公众持续关注。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截至1月5日,春节期间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去年上涨45%,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预订春节产品数量方面,平台以日均环比增长30%的速度在上涨。
跟团游的预订需求日渐火爆。1月6日,据飞猪数据,春节期间的长线游需求正在迅速恢复,近一周春节期间的跟团游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7倍,其中云南、海南、黑龙江、吉林、四川、广西等成为春节跟团游热门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