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每天沿着上山的小路孑然独行,向山上走,无论一天中的哪段时光,都不会有阳光直劈而下,山中林木繁盛,恰到好处地遮掩了上山的路。游人大多偏爱乘车上山,这条小路显得十分僻静。每日午后的行走是我的必修功课,在景区里工作,如果不去走走看看,真的是有点辜负如此好的工作环境。

与灵山的结缘始于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来到灵山工作,当时妻子就高兴地对我说,你去灵山工作,每日受着灵山大佛的护佑,真是三生修来的福报。
沿着一路山水,逆着灵山泉的方向,沿山而上。会听到一股淡淡的流水声,还有无数种鸟儿的欢声笑语,那些流水声,不似能言善辩的大江大河,滔滔不绝,停不下来。那水声自然而灵动,跟着群山的走势,或隐或现,跃然无痕。鸟鸣像极了山里的流水声,节奏均匀,嘹亮动听,行至数步,便已与之融为一体,浑然不觉。或许是它们在讲灵山的传说,抑或许是在对来来往往的游客评头论足。
灵山虽然在这平坦如席的江南平原被称之为山,但对于我这北地之人来说,与其称之为山,称之为丘陵更加妥帖。这里不像峨眉山那样,很少遇见猴子,前一段时间不知从哪里跑来只胆大包天的猴子,在大佛脚下游荡了一圈,就倏忽不见了,景区的同事们戏言“大圣这是来看佛祖了啊”。但山里住着很多有灵气的小动物,民间俗称的“狐黄白柳灰”五大仙,随处可见的就有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很多游客一般选择拾级而上,通往灵山大佛脚下的这段长长的阶梯,称为“登云道”。登云道一共216级台阶,分别代表人生的108种烦恼和108种愿望,登上216级台阶,寓意消除烦恼,达成愿望。但是当行人虔诚地迈进去,小心翼翼地走完999阶,俨然一群修行的觉者。
山中古木甚多,除了几株百年的腊梅,山脚下有颗千年的古银杏,历经战乱而不倒,和我在额济纳看到的站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胡杨十分相像,真可谓三生三世!这些古树,看惯了生死枯荣,看惯了聚散离合,也许它们才是灵山山中真正的修炼者,不以世间任何之事所移,风雨无常久了,真的可以禅定。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尽显禅机。
如果你是为了灵山脚下的祥符禅寺而来,那一定还得暂时收敛游玩的心性,那里有一座山的秘密,也有数千年藏匿的历史。饱读经文的草木,从竹林开始变得凝重起来。太湖石和菖蒲的结合你或许不容易见到,但是你一定能够见到,祥符禅寺外围的松树,那些虔诚的姿态,每一片松针都在坐忘,可能你经过时掉落的那一枚,就是首先看透你心事的。落地之后,路过的人全身变轻,心中之事亦去了大半,好像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在灵山工作的我,也是一样。四季的更迭,人间的尘埃,在灵山你的心怀会无限放大,大得可以装下天地间的万物,来了就无悔,这里的世界纯粹无余。凡夫俗子也许纠结于俗务琐事,但你在灵山待得久了,就晓得心境开阔,凡事看谈,
祥符禅寺的兴起源于唐僧窥基,但是在此之前,这座山里或许早已有庙,庙周围的草木同样虔诚,被点化得大彻大悟。一座山的灵气,不一定需要大庙大宇的润泽,有一颗虔诚之心就够了,就像走进庙里的人,不一定是位受戒的和尚,可能只是在一瞬间产生了一丝敬畏,就有足够的走进去的理由。祥符禅寺香火旺盛,我日日听惯了灵山的草木,在此格外笃定,这辈子,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了。
灵山不似别处的胜地那么清幽,整个灵山胜境文化园区将祥符禅寺紧紧包裹了起来,游客不经意间就和僧人们擦肩而过,他们在这喧嚣的景区修行,也能做到去除世间杂音,保留心底的那份梵音。来灵山的游客大都怀着一颗朴素之心,走进去,磕头也好,仰望屋顶也罢,这里无人强求。你可以凝视一尊佛整整一下午,你也可以坐在庙门之外长时间不进去,反正天地间的万物尽在眼底了。

在灵山,工作和生活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在工作的间余,只要山间的风拂过脸颊,干净,随和,淡淡而失,了无痕迹。风把一切烦恼、不快都带走了,包括众人许下的心愿,轻描淡写地走了。
也许,工作在灵山,每日秉持一颗虔诚之心,那些频繁的叩首,多余。那些唠唠叨叨的言辞,多余。在一炷清香面前,人的影子格外素净,浅而淡,几无重量,人心在此时却无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