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携程发布了一份针对寺庙景区门票预订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寺庙景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年轻人们正在成为点燃寺庙旺盛香火的主力。
报告经媒体转发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当代年轻人都在寺庙旅游”热烈讨论。
说的不就是我吗?大数据了解我
微博账号@三联生活周刊3月3日发起“你怎么看待寺庙在年轻人中火爆?”的讨论回复中,网友表示:“佛系青年回组织报个到,正常吧”也有网友的回复直指人心:“封建迷信我嗤之以鼻财神殿前我长跪不起”。
在小红书上,三联生活实验室针对该话题发布一篇题为《冷知识:今年寺庙门票订单量已经翻了3倍》的文章。文章指出,从前年轻人选旅游地关心的是哪儿好吃?哪儿适合拍照?哪儿性价比高?现在年轻人选旅游地,关心的是哪个庙适合求事业?什么路线能一趟逛三个庙?在1689条评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这真是“字字珠玑”“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去九华山的路上刷到这个”“刚从国清寺回来”。有网友还汇报了自己的观察,“雍和宫里都是年轻人hhh”“周末的法喜寺灵隐寺吓死人”。有网友感慨,“除了万圣节的游乐园,年轻人的聚集地还有寺庙”“七点前是老人的天下,七点后是年轻人的天堂”。有的因为此前的“爱好”得以“流行”而得到了安慰:“经常去寺庙老被人笑话 看来今年没人会笑我了”“笑死 我爱的活动终于流行起来了”“看来我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引领潮流了我意识超前了”。有网友表示,“明天就要安排一下”。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寺庙游?
年轻人爱上寺庙旅游,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仰卧起坐”的生活中,寺庙成为了精神寄托。在当下的环境中,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生活,年轻人面临着“上岸”“精神内耗”“996”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大家口头上常常说“摆烂躺平”,实际上大家“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这种“仰卧起坐”式的状态是大多数人生活写照,年轻人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来释放这些蓄积已久的压力,寺庙成为了精神寄托之地。
二是寺庙既是精神休憩地,也是出片圣地。在寺庙除了安放精神之外,同样也是旅游、拍照的圣地。大部分寺庙都是依山而建,游客不仅能祈福,还能游山玩水,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在群山、庙宇、流水、松柏之间体会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感。
第三,寺庙旅游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型社交方式的需求。从“露营”到“飞盘”到“围炉煮茶”,“去寺庙”旅行慢慢变成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相对于千篇一律的逛街、吃饭,去寺庙祈福、吃素斋、听佛音、买素饼、看金刚舞、喝寺庙咖啡显得更有吸引力。
在这方面,社交平台的助力功不可没。在小红书上关于“灵隐寺拍照”的笔记有1万多篇,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寺庙旅游经验和心得,进一步增加其他人的参与度和兴趣。
年轻人去寺庙,都干什么?
在上述三联生活实验室的文章评论中,获得点赞数最高的是这么一条“每到一个城市,必去博物馆和寺庙”,在所有8644条点赞中,独享2229个点赞数,占比高达25.8%。
俗语言,无事不登三宝殿。那年轻人去寺庙,都去干什么呢?浙江树人学院3月6日通过微博发起了一个“你为什么去寺庙旅游?”的调查。调查有四个选项:A:当然是为了祈福!B:冲着斋饭或者景观去的~C:跟风式打卡D:负能量体质,在寺庙里会决定安心和放松。截止3月11日晚10时,共有16人参与调研,其中选择A的占比为69%,选择D的占比19%,选B和C的都是6%。参与人群中,00后占比76%;90后、80后占比都是12%。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梁鑫分析,涌入佛门的年轻人,主要可分成四种类型:一是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信徒;二是有所祈求、真心发愿的打工人和大学生;三是奔着网红景点去拍照打卡的游客;四是以休闲放松目的来缓和焦虑的禅修体验者。
寺庙景区如何吸引年轻人?
年轻受众的崛起,为以往依靠佛法感召力来获取收入、从而维持运营的寺庙类景区,延展出了更广泛、更多元的利益空间。
比如抓住了潮玩风而圈粉无数的法喜寺,姻缘类御守单品一年销量超10万件。支付宝数据显示,按访问人次排名,法喜寺位列支付宝景区小程序TOP1。
为了更加迎合年轻游客的消费需求,灵隐寺则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星巴克的寺庙。与其百步之遥的永福寺,则开了一家名为“慈杯”的咖啡馆。当中式香火与咖啡豆香气融于一体时,chill的氛围感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刚刚好,让人在点单的时候不禁思考:今天是要“大悲”还是“超大悲”?还是“大瓷大悲”?
寺庙里的烟火气味,还被很多品牌还原成香水。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如法国的梵克雅宝,澳洲的Aesop伊索、日本的川久保玲。
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还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前不久ChatGPT大热,北京龙泉寺就启用了互动机器人贤二机器僧,寺庙还为其开通了专属微博,很多年轻人通过微博与其互动。近日,少林寺宣布接入“文心一言”,未来将把百度智能对话技术成果应用在智慧少林、少林传统文化传承上。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一些寺庙的禅意内容创作者层出不穷,并不断输出古色古香的寺庙飞檐、抒情且空灵的配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文案等,一句“别爱太满,别睡太晚”就能带动点赞、收藏、关注三连击。
“敲电子木鱼,见机甲佛祖,取赛博真经。”电子木鱼也被称为年轻人的精神稳定器,在线吸引了超过2亿的赛博信徒的播放,同时涌现出不少app念经助手,帮助积攒功德净化心灵,并且功德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为氪金玩家解锁抵扣广告等超值服务。
Z世代的关注,对寺庙类景区来说,是机缘,更是考验。2月5日圆寂的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现代化,他提出的“佛法语文化、佛教科技化、修行生活化、寺院学校化”主张,仍然值得寺庙类景区进行深度思辨与审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