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发生是巨大的不幸,但也是社会中最温暖的力量集中迸发的时刻。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大灾中, 社会、企业、个人的资源被迅速调动、志愿者如潮水般涌向灾区。但很快灾区便会传来部分物资饱和,甚至由于救援者大批涌入,本就因灾害不畅的交通,变得更加阻塞的消息……大灾面前如何既做有效率的公益,又做有效果的公益,是摆在每一个救援者面前的挑战。
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灵山基金会河南中心连夜启动赈灾工作;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募款工作连夜展开;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第一批灾区急需物资就绪。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千年一遇的暴雨,使得许多人的生命还处在危机关头,生死一线间无数人正渴望着专业救援队的到来。

灵山慈善基金会迅速组织龙天救援队投入到救灾中。专业化的他们,短时间内组织了四辆救援车(其中包含两辆物资车,一辆安装高通量卫星通信设备),配备救援艇三艘,发电机三台,汽油桶若干,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配备了丰富的救援物资。
当龙天救援队到达河南时,那里正急需专业救援队的支持,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为他们开具了通行证,当地警方联络摩托车队志愿者为他们导航。抵达河南的次日,龙天救援队在有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下,进入了卫辉灾区。
“我们接到了紧急任务,当地有一位80多岁的瘫痪老人,被困家中,情况危急,前边两个救援队都试图进入小区,但由于积水中的电线、尖锐物品的‘阻拦’损坏了冲锋艇,最终无功而返,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龙天救援队。”“伙伴们凭着高度专业性的操作,巧妙地突破了电线、自行车等尖锐物的障碍,到达了老人受困之地。由于老人已瘫痪,搬运过程伙伴们也体现了极大的专业度,动用脊柱板等专业设备,最终顺利将老人送入医院。”龙天救援队王队员向我们讲述着当时发生的危机一刻。老人的儿子事后和我们反馈:医院说人再送来晚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
“救援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艘橡皮艇,由于水流湍急,艇子没有动力设备,只能在漩涡中打转,情况十分危急。我们马上采取紧急措施,用安全绳将他们绑定,平安带回。”“有个灾民安置点,是在一所小学里。那里没有发电机和水源(都已被大水覆盖),由于水位很高,且有暗流,没有专业的冲锋艇根本无法进入。我们就用自己的冲锋艇,满载着物资,送到了受灾民众手中。”
虽然事前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救援的艰难还是超出想象。第一天,龙天救援队转运了140人,14名队员全部负伤。但看着那一张张因转危为安浮现的笑脸,一切的伤痛都变得值得。“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地民众的热情,虽然自己还身陷困境中,但他们总不忘带着灿烂的笑容,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有的民众还不辞辛苦地给我们送来绿豆汤消暑……”

7月29日,由灵山慈善基金会发起组织的龙天救援队已平安回到无锡。记得在他们出发时,发回的视频剪辑背景音乐是《无名之辈》。或许,在他们心里,自己只属于一种默默无闻的存在。但在无常灾害面前,这样不顾安危,专业化救援的无名英雄,是多么珍贵的存在。他们回来的时候正值深夜,没有鲜花和掌声,洗去千里驰驱后的风尘,回归成父亲、儿子、普通人……虽然他们不在乎是否被记住,但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身影,值得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民间救援队是一个成熟社会中有力量、有温度的存在。纵观世界上的民间救援组织,英国有圣约翰国际救援,法国有无国界医生,瑞士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也可以有。危难之中他们可以用专业化的救援,救人于水火,不仅在本土灾害救援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可以在国际救援中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英雄归来,但对灾区的援助仍在继续,从专业角度看,救灾、重建、防范风险和应急准备是应对灾难的四个环节。其中,救灾是短期内最迫切的一环,也是资金大量涌入的时候。但这只是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灾难恢复时间要持续数年。尤其是重建,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的投入。当灾情缓和、进入重建阶段,公益筹款变得更加困难,而用款的需求却在上升。当地的生活基础设施、房屋、道路等需要后续多年的恢复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减灾防灾和必要生活设施的建设,也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我们希望把更多的媒体资源留给乡村百姓,把更多的救助资源留给乡村重建。为此,我们发起“重灾村庄、道场基础设施援建”项目,欢迎生活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的村庄、道场报名重建家园这条漫长而艰难的路,让我们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