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内游恢复好于预期
未来市场机会在哪里?
行至年中,中国旅游市场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7月9日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下半年趋势预测》报告,上半年国内旅游出游将达到23.5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77%,较2020年同期增长153%;国内旅游收入为1.56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70%,较2020年增长208%。
这一数据,较4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17.22亿人次的国内旅游人数、1.28万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预测值均有较大增长。
虽然江苏及无锡的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但种种迹象表明,江苏旅游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而无锡又好于江苏全省。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主要节假日期间,江苏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总体恢复情况总体好于全国的恢复率(见下表)。另据文旅部《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一季度江苏旅行社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省文旅厅最新数据显示,1-4月,无锡4A及以上景区接待人数为3725.39万人次,占全省4A及以上景区接待量的24.2%,同比增长268.0%,较2019年同期增加27.9%,接待游客数及较疫前同期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期间,灵山胜境入围驴妈妈全国周边游热门景区TOP6,拈花湾客栈上榜携程五一黄金周十大热门酒店TOP3。端午期间,无锡入围“3小时圈”周边游目的地TOP1,灵山胜境上榜驴妈妈旅游网全国十大最热门景区榜单。
不仅是如火如荼的国内旅游市场,上半年,围绕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纲要”),文旅产业相关顶层设计、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也密集出台,主要涉及五大领域:一是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二是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三是积累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休闲旅游和康养产业,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被纳入江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大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等重大产业融合类项目发展力度”被写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
回顾半年来的宏观政策,有几方面的动向值得期待。
一是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交通出行条件持续改善。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发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到,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7月3日,杜小刚在无锡市城建专题汇报会上强调,要高水平推进快速路网规划建设,主动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布局与苏州、常州等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继续加密无锡市区与江阴、宜兴的交通路网体系,进一步释放硕放机场和江阴港的动能。
其次,文旅融合加速推进,非遗、老字号打头阵。十四五规划和纲要提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5月18日,无锡拈花湾等全省25个景区成为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单位。前不久,公司参投的江苏首个老字号产业投资基金也在无锡正式成立。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职工疗休养市场。疫情以来,为缓解旅游企业经营困境,各地纷纷出台文件,鼓励推广职工疗休养。如今,相关政策力度未见减弱。6月17日,上海文化旅游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海旅游业提质增能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在市内疗休养。 6月22日,无锡微笑休养服务有限公司等7单位获市首批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授牌。
当然,也正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所言,“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经济复苏的前景、新冠疫情的发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Z世代成旅游市场主力,新消费业态层出不穷,传统旅企转型压力大;高等级景区持续扩容,地方政府鼓励景区免费开放,传统收费景区运营承压。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击水再出发。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2021年下半年国内旅游出游将达到25.91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8%,较2020年同期增长33%;国内旅游收入2.24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76%,较2020年增长44%,中国国内旅游有望迎来疫情以来新的市场转型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