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掀开帘子,窗外挡了几枝细竹。竹子布满窗框,枝叶细嫩,间疏温润。仿佛工笔画,悠深意境一时看不尽。
来一阵微风,细竹稍微摇动,一只鸟儿早立在叶尖,那风渐长渐宽,竹都动起来了,再看,来了一群鸟儿。鸟儿细长小巧,褐麻羽衣,黑眼翘尾,掩藏在竹叶里,对了窗鸣叫一阵、说唱几番,刹忽又掀起片片风动,赶下一场去了。
这是初夏之际,灵山的辰光。灵山坐落于马山,马山原叫马迹山,踞太湖西北部,原是太湖里一大岛屿。马迹山古称夫椒山,缘由是岛东有山名夫。岛南有山名椒,合称一处。就叫了夫椒山。
话说秦始皇东巡,来到太湖,在夫椒山登岛。见山水宜人,骑马游岛、留下了马蹄印。以此,夫椒山改称马迹山。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掀起了一项轰袭烈烈的群众运动:围湖造田。让马迹山与大陆连体。由此,马迹山作为太湖岛屿的历史,划了句号。马迹山下岛形成,简称马山。
再说灵山。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国。应故友杭恽邀请,前来游览,见这一带山形水势恰似当年释迦如来说法圣地灵鹫峰,生出感应。题额此寺为“小灵山寺”。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嘱咐门人窥基在马迹山小灵山寺开法。这是灵山得名的依据。原来灵山和唐僧有很大关系,这叫我倍感亲切。
13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灵山寺”早不见了踪影。旧址有棵古银杏树。树老中空,却老得意气风发。树的根部粗大短促,据说要四个长臂大汉联手,才可围住。如今,古银杏树受了保护,周边围了栅栏,一般人不能近树。树杈离地不足一人高,一枝长杈斜插天空。另有两三枝短杈也向上斜插了,和岁月犟劲。三四枝树杈各自向外延展疏离,仿佛老者论智,辩到关键处,各有玄理,互不相让。微风细雨里,倒是新年长出的稚嫩枝叶,遥遥呼应,相互亲昵,那一种同根同源的景象,叫人心生柔情和感动。

这株老银杏,根系茎须繁杂盘绕千年,该是记录了唐代为小灵山寺和宋以后为祥符寺,佛法或兴或衰,或旺或败的演变过程。
老祥符寺毁于战祸,寺庙殿宇也变成一片断墙残壁,时至今日,只余一口古井和一间瓦房。秋雨延绵,打湿一片爬墙虎,这是老样符寺留下的痕迹。喧闹声仿佛浪潮,一波一波涌过来。游人穿梭如织,多是来看新祥符寺,礼拜灵山大佛的。灵山景区从这里的一口古井、一段残垣起步,开发了二十多年,成了如今的灵山胜境。
雨渐渐大起来,回身望去,高阔的灵山大佛脚下,那一段残断的垣壁默默矗立雨幕中,面貌湿重深沉。它不能选择,只有独自面对千古的悲凉,让人心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好在,那株千年古银杏就在不远处。几只鸟儿,依旧对了窗鸣叫一阵,说唱几番,刹忽又抵起片片风动。这一群鸟儿也飞了,空留几枝细竹,与老树、残墙遥遥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