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去了趟万岁山,39℃高温下,一平米挤着四个游客的人山人海中,我亲眼见到了景区演艺顶流“王婆”“吕婆婆”……她们的亲切泼辣与观众的热情投入,深深感染了挤在人群里的我——是有多久没见过这般鲜活的场面了?带着满心触动,返程路上我便迫不及待提起了笔。

“你要是论斤称,那我知道我的价钱;你要是让我报价钱,我真不知道我的身价。”这句带着河南口音的自黑,逗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笑作一团。这不是精心编排的舞台秀,演员与观众间没有那层冰冷的“表演隔膜”,而是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NPC演员吕婆婆,在演出间隙和游客的一段唠嗑。半年多来,这个自称“农村来的普通人”,凭着魔性舞蹈、搞笑互动、敞亮唠嗑意外走红,一跃为景区顶流、网络红人。以小见大、触人达己,她的故事,也让我生出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职业成长:打工人的职业韧性,是“岁月不败梦想”的乐观与坚持
吕婆婆的职业路,是“普通人逐梦”的缩影——没有科班背景,却用“热爱+乐观”,把“落榜者”活成了顶流。
1.热爱可抵岁月长,把“三分钟热度”熬成“持续发光的火”
42岁起步的吕婆婆,曾是“王婆比赛”的落榜者,她的追梦路走得摇摇晃晃却热气腾腾。对表演和舞台的热爱,是多年来的“不服气”与“不死心”:看春晚见沈腾马丽,就拍大腿说“马丽跟我差不多,她能演我也能”;三次参赛屡败屡战,不轻言放弃;晚上学舞蹈、国画、毛笔字,从近200斤减重40斤,只为更贴近角色状态。
当热爱变成“每天多做一点”的行动,坚持就不再是负担,而是“等风来”的底气。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热爱不是18岁的横冲直撞,而是40岁依然愿意为一件事“从零开始”的勇气。这种韧性不是熬出来的,是从热爱里长出来的。
2.乐观是职业底色,把“生活的苦”酿成“给游客的糖”
吕婆婆的“不死心”也不是硬扛,而是把“没拿到名次的遗憾”、“躲计划生育的童年”、“中年宝妈逐梦的不易”,都编成段子讲给游客听的乐观。这些“小小普通人的缩影”,让走过相似路的游客想起童年,让被生活磨平棱角的人心头一颤。
在这个人心需要抚慰的年代,这种“带着生活温度的真诚”,远比华丽演技更打动人——游客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和自己一样,被生活锤打过却没低头”的鲜活灵魂。
二、景区演艺:从“表演秀”到“情感链接”,让游客“笑着笑着就哭了”
过去的景区演艺是“演员演、观众看”的疏离,如今虽向多元、互动转型,却又陷“同质化”怪圈。吕婆婆的案例恰恰证明:好演艺的核心,是“你说我懂”的情感链接,而非“我演你看”的专业炫技。
1.真共情才是好演艺:放下专业执念,接住游客真实情绪
当“我”的ego足够小,才能最大化“利他”。不少文艺、文旅从业者却总会陷入“专业执念”:捧着“完美”的架子、炫“技术”的噱头,为了精致丢了温度,满心想“引领市场、教育观众”,却忘了问“当下观众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现在很多景区逃不开千篇一律的“表演三件套”:打铁花、无人机、水上表演……可游客真正记住的,往往不是华丽特效,而是“在别人故事里看见自己”的瞬间——是替自己说出未说出口的遗憾,是在共情中流下自己的泪。与其花重金做特效,不如讲段“不华丽却真实”的经历,毕竟观众永远为“真诚”买单。
吕婆婆的“敢”,正是“放下自我审美、接住游客情绪”的职业自觉:她没有精致妆容、优雅仪态,反而故意画深皱纹、扯亮嗓门,用土语白话把自己扮成“60岁农村老太婆”;没学过专业表演,却能让老中青游客都买账,靠的就是“情绪价值”——游客需要理解,她就讲“42岁追梦”的忐忑;需要治愈,她就说“普通人努力也能被看见”;甚至记得常来游客的名字,根据台下反应调整内容:年轻人多就斗舞,家庭游客就讲故事。这种“角色服务于情感”的动态共情,远比背台词、遵流程更有效。
正如她自己所说:“为什么得到大家喜爱?因为真诚对不对?”角色是“情感容器”,哪怕是“扮丑扮老”“自黑自嘲”,只要能让游客笑着流泪,就是最好的“专业”。
2.模糊边界的互动:演员不是“舞台上的仙”,是“游客身边的人”
“吕婆婆斗舞”能火,还在于她从不预设互动内容:游客跳街舞,她就接秧歌;游客唱周杰伦歌词,她就调侃“能整活”;连00后游客抛来的“退退退”梗,她都能秒接。这种“失控中的掌控”,让每个游客都从“看客”变成了“主角”。一组数据更直观:万岁山抖音超60%的高赞视频来自游客视角的即兴互动,其中吕婆婆接“退退退”梗的视频,三天播放量破千万,狠狠反衬出“只许看不许碰”式高冷演艺的苍白。
吕婆婆的“无边界”还延伸到舞台之外:台下她会收游客塞的糖,拉着陌生阿姨唠“我40多了还想辞职学跳舞”,甚至把游客的吐槽变成下一场的段子。这份“不端架子”的真诚,让游客不再是远远围观,而是能和她一起舞蹈、一起欢笑、一起聊“普通人的难”的伙伴,真正从“袖手旁观者”成了“故事共建者”。
三、景区运营管理:从“标准化服务”到“IP孵化”,让每个员工都能发光
万岁山现在被称为“中国版迪士尼”“景区版拼多多”,天天门庭若市、客流爆满。在我看来,它的爆火是文旅运营“尊重个性、激活情感”运营逻辑的必然。未来的景区,或许要从“造园子”变成“架平台”、从“管员工”变成“孵IP”、从“做制度”变成“起温度”。
1.内容创新:打造“低门槛、高共鸣”的情感产品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王婆、吕婆婆的爆火没花一分钱营销——她们的表演、金句、故事,全靠游客自发拍视频发社交平台。这正是新时期景区内容创新的密码:做“游客能看懂、能参与、能传播”的情感产品。
万岁山的模式值得借鉴:一是“高性价比+强参与感”,几十块门票能看3天“比我命还长”的演出;二是“低门槛共情”,顶流NPC的“普通人追梦”故事,每个人都能代入。
2.员工赋能:从“管理员工”到“孵化IP”
王婆、吕婆婆的出现不是偶然。万岁山能让一个个“非科班出身”的素人成为顶流,背后是灵活的合作机制与对员工个性的包容赋能。景区传统对人的“标准化”管理正在失效,未来需要的是“人人可发光”的IP孵化机制:给员工创作自由与创新激励,允许他们跳出“流程框架”释放个性——当每个员工都能展现独特价值,景区就会变成“IP矩阵”,而非“千人一面”的服务机器。
3.流量运营:构建“游客自发传播”的生态闭环
最高级的营销是“让游客帮你说话”。吕婆婆这类NPC的故事自带传播点——“落榜也能当顶流”“42岁农村阿姨追梦”“自黑论斤称”,这些标签精准戳中“普通人逆袭”的社会情绪,游客忍不住发朋友圈:“看哭了,原来我也能再试试”。
这也给景区流量运营上了生动一课。万岁山的做法,就是“给游客提供传播素材”:NPC的金句、互动搞笑瞬间、“普通人追梦”的共鸣点,都是游客愿意分享的“社交货币”。对比硬广砸钱,这种“内容驱动传播”的模式,成本更低、信任度更高、复购率更强。
4.服务重构:从“流程化”到“有温度”
王婆吕婆们的成功,倒逼景区重新定义“服务”:不是“微笑问好+标准话术”,是“我记得你上次说喜欢听段子”的用心。景区服务不仅要有标准化,还需要“温度颗粒度”——比如培训管理者与员工的“共情能力”,能接住游客的情绪;允许员工“适当越界”,脱离剧本进行即兴表演。当服务从“流程化”变成“有温度”,游客就会从“过客”变成“回头客”。
她们的故事之所以能戳中人心,正因它传递了一份朴素却深刻的力量:普通人的热爱里,藏着最不普通的能量——它让景区的舞台有温度,让从业者的工作有盼头,更能让每个曾犹豫“要不要试试”的人,都敢对生活说一句:“我还能再折腾折腾!”
对从业者来说,她点亮了职业尊严的本质:这份尊严不在头衔的光鲜里,而在“用真诚点亮他人”的每一次互动中;对景区而言,她更打破了流量与价值的迷思:流量密码从不是炫技特效,而是让每个游客都能够“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的共情力;文旅的底色也不是“高大上的风景”,而是“接地气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