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莫高窟的第323窟里有一幅全景式连环画,画面完整地描绘了关于一位高僧的三个神异故事,幽州灭火、闻铃断事和以水洗肠。

幽州灭火讲的是高僧在襄国(今河北邢台)为后赵第三位君主石虎讲经说法,石虎边饮酒边听法。入神之际,高僧惊忽:“幽州火灾,火势猛烈”。随即将桌上的酒水向幽州方向泼洒。许久,高僧展颜而笑,对石虎说:“大火已救灭,百姓无恙”,石虎惊诧不已,特地派人前往幽州查验。使者回来禀报说:“那日幽州确有火灾,大火从四门烧起,火势迅疾猛烈。当地百姓扑救不及,慌乱无措之际,幽州城上空忽然黑云当空,随即天降倾盆大雨,将火浇灭。雨水中带有浓浓的酒气,使得大火过后幽州城酒香四溢”。
闻铃断事发生在公元328年,前赵末代君主刘曜率兵攻打洛阳,石勒准备亲自出征,文武大臣纷纷劝阻。石勒心意不定难以决断,便去询问高僧。高僧听闻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后,对石勒说:“铃声羯语为:军队出征,刘曜必擒”。两军交战之际,刘曜大败,落荒而逃,不慎落水,石勒之子石堪乘机将其活捉,押至石勒帐前,此时,佛图澄以麻油掺胭脂涂抹于掌心,掌中人影绰绰,其中一人被红丝线束住了脖子......
以水洗肠更为玄幻,说这位高僧,左乳旁有一个小洞,直通腹腔。平时用棉絮塞住。每逢斋戒日,便来到邺城铜雀台下的漳水河畔,盘坐于青石板上,取下棉絮,将肠子从洞中掏出来,用清冽的河水洗濯干净后,再重新放回腹腔。此外,这个小洞还有另一个神奇之处。每当夜间,想要读书时,高僧便把棉絮取下,小洞中随即自发光亮,如夜明珠,照的房间内一室通明。
虽然故事描绘的神乎其神,真伪难辨,但这位高僧确是一位真实不虚的智者,他就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西域名僧佛图澄。而关于佛图澄还有更多离奇诡异的故事记载于《晋书》和《高僧传》中。
佛图澄九岁出家,本姓帛氏,西域龟兹人。公元310年,七十九岁高龄的佛图澄来到洛阳弘法传教。此时的中原地区受儒学和黄老之学影响极深,从西域远道而来的佛教只被当成是一种神仙方术,佛陀、罗汉、菩萨则是道德高尚、神通异能之士,因此,关于佛图澄奇闻异事的流传也变得顺理成章。
佛图澄来到洛阳一年后,永嘉之乱爆发,西晋政权在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瓦解,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混战之中,此时的佛图澄并没有跟随晋室南渡,他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投奔了杀戮成性的羯族首领石勒,正是由于那些坊间的神异传说,石勒对佛图澄十分尊敬,佛图澄与石勒会面后,为他出谋划策,参赞军机,辅助其登基称帝,并劝他少行杀戮,多行善举。石勒对此无不依从,当时,因佛图澄一言而保住性命的人不可胜数。
公元319年,石勒自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佛图澄被尊为国师。因为佛图澄的到来,佛教在后赵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国教”,血腥杀戮也渐渐淡去。石勒死后,堂侄石虎成功篡位,但对佛图澄的敬奉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335年,石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在王家园林中为佛图澄建造了一座“中寺”,《晋书》记载:“(季龙)下书衣澄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引之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众生皆起,以彰其尊。又使司空李农旦夕亲问,其太子诸公五日一朝,尊敬莫与为比”。由于统治阶层对佛图澄的崇拜,加之种种神奇的传说,赵国民众对他十分敬畏,他所去过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敢向那里吐唾沫。
后赵两任统治者对佛图澄的尊崇使佛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后赵的思想政治地位如汉初之黄老。此时在北方影响巨大的佛图澄,门徒已多达万人,他所传法的州郡,建立了近千座佛寺,信众趋之若鹜。然而,一片繁华之下,问题也渐渐开始滋生,王公贵族的崇信,使僧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许多并非真心礼佛之人,为谋求各种利益出入寺庙,佛门开始变得鱼龙混杂。于是,一向重视戒学,身体力行的佛图澄考证佛家戒律,约束教徒信众。并指导上首弟子,参照律学,制定了汉传佛教的首套僧尼戒规,延续至今。这位弟子就是日后被视为“魏晋南北朝佛教集大成者”的一代高僧道安和尚,道安由于相貌丑陋,寺庙里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更没有人愿意收他为徒,只有佛图澄看到了这位丑和尚的珍贵内涵。佛图澄与道安的相遇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千古佳话。
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佛图澄的一生伟大而充满传奇色彩,这些传奇我们虽然无法考证,但有一巧合之事却值得一提,佛图澄曾路经安徽太湖县,见此地山势突兀耸拔,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佛图寺。这也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1600年后,就在这座寺庙所在的寺前镇,另一位影响中国佛教史的重要人物——赵朴初先生诞生。
真实与虚无在时间的流转中相伴相生,周而复始的过程或许是历史的轮回,亦或是佛教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