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群热心支教的大学生在深入乡村的过程中开始叩问自己,公益究竟是什么?公益是意识到对弱者的漠视就是在自掘坟墓,公益是惊觉于人的肩膀要比脑袋更重要,公益是在迷惘中仍高举理想主义的火炬迈步前行......
于是,发起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论坛,让关心他人、关心远方并愿意为之行动的年轻人在此交流、学习、分享,这样的想法就此萌芽,春晖论坛也就此诞生。十五年,十三届。对于一个不谈技术、不教方法的论坛而言,它已经坚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展示了太多鲜活的生命姿态。它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带着疑惑来了又去,从公益慈善中汲取营养,从同侪学习中获得力量,在成长的路上回归本性。今年,春晖论坛把青年与乡村作为探讨的焦点,探索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青年在乡村发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同时,在乡村建设、社区营造方面有先行经验的台湾青年也远道而来,在会场里、在人群中、在草地上与大陆青年交流互动,共话“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
一、过来人语
带着十五载的青春记忆,论坛以“过来人语”专场嘉宾分享开场。在这个传统的“热身”环节,作为“过来人”的四位讲者陆续分享了自己在公益路上的成长与体悟。作为第一代公益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教师盖中辉见证了春晖的诞生与成长,他认为做公益能够帮助大学生打开视野,让大学生的眼光从书本的单一轨道中抽离出来,走向社会,真正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提到,公益能够给人力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当学会“脱敏”。

上海国峯基金会副秘书长蔡述进认为,自由舒展的状态是青年最好的状态,也是解决问题时更需要的状态。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贺永强说,在调研中,他看到了真实的乡民,残酷的现实令他不禁流下眼泪,于是决心走上公益之路。
“后来我想我的眼泪为谁而流,绝不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种极度无地自容的羞愧,我无能为力。”
二、论坛开幕式
3月30日上午,首届海峡两岸青年公益文化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春晖青年公益发展论坛正式开幕。这是春晖论坛15年来首次融入两岸元素。开幕式上,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周常青为本届论坛致开幕词。周常青表示,此次论坛以公益为纽带,推动海峡两岸青年在公益领域的交流协作中结识新朋友、收获新启示,必将凝聚起向善行善的强大正能量,展现两岸青年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决定未来。为促进海峡两岸青年在公益领域有更多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开幕式上,“海峡两岸青年公益联盟”揭牌成立,并就海峡两岸青年联合公益行动签订合作备忘录。在两百余位参会者的共同见证下,两岸代表共同推杆宣布本届论坛正式启动。
三、主论坛——“青年成长 和合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们面临着焦虑迷茫、被变化裹挟、难以自处等问题。如何在追求“大我”中找准“小我”的人生航向?如何坚定自我以应对不断变换的外部挑战?如何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和合发展?针对以上问题,5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嘉宾分别进行了分享。“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s a state of mind. ”年逾古稀但仍不遗余力为乡村奔走的杨团奶奶以一首激情昂扬的诗开头,围绕“在青年阶段,生命的本性应当是什么样子”进行了分享,重塑了参会者们对青春、对生命的认知。

兴百食投资集团董事长韩定国先生则通过老电影《Back to the Future》切入。他说,每个生命都会在这样那样的时刻陷入困惑的状态,正值青春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唯有穿越时间,以未来的视角反观当下的自己,才能打破迷茫与困惑,在人生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天空的院子民宿负责人、台西客运活化运营负责人何培钧先生分享了他用12年的时间,在竹山小镇开展音乐创作、社区治理、活化建筑等一系列行动,使乡村一隅废墟重获秩序的故事。

"人心要先重生,地方才能创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参会者们,用心、坚持,做就对了。作为中国双创导师库主席团的执行主席,杨华东老师分享道,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有着相似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陆青年更应加强与台湾青年的交流协作,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强国的新力量。提及公益,有过十年农民、十年大学教师经历的学者刘建华先生说,“公益人生,是人活着的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之所在:于人有益,谓之人。公益救助,其本质是灵魂救助,其优先项是审美教育:恢复自然天性,谓之成人。”
在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更没有强硬的理念灌输。一个个人生故事在会场次第绽放,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们用亲身经历,带领参会者们共溯生命长河,为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考。
四、分论坛——“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
乡村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乡村。如何让青年和乡村的发展并行?如何促进青年成长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如何推动青年在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出路?来自大陆的青年公益人、乡村领航者和来自台湾的青农、乡村创业者,十余位嘉宾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深入剖析,阐释了“青年在乡村中成长,乡村因青年而发展”,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安徽南塘兴农合作社理事长杨云标先生分享了他在皖北农村通过农村合作社为乡村做贡献的故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村里的老人更有主人翁意识了,老人记忆中那些艰难但又不失美好的岁月得以被记录、被看见、被传承;村里的妇女因此得到了从家庭走进社区、走入社会的通道;在外的游子也看到了家乡的无限可能,重新拾起对这片土地的信心。天空的院子民宿负责人、台西客运活化运营负责人何培钧先生分享自己在项目运作中的心得。

他说,很多项目的成长能力都集中在个人而不是组织,一旦失去组织者和组织者的经验,机构就会归零。所以他搭建演算模型,引入AI建构了一个全面的信息系统,供年轻人与信息互动。他希望未来自己的项目能够借助这个信息系统链接更多的社区、学校、家长和孩子,把对年轻人的教育与地方创生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守护自己的故乡。在农村里面怎样活得下去?怎样活得有文化、有内涵?留在农村要承接什么样的责任?是帮助乡村发展农业技术、陪伴爸妈、还是培养自己的后代认识农村和自己的家乡?台湾幸福良食有限公司创办人、艾贝科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震鋐先生透过自己的创业故事,告诉大家实现“青银共农”的可能性。

如何在竞争中迅速“出圈”,真实有效地助农?台湾禾翌创意有限公司创办人卜唯平女士分享了她的经验。“创意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我们以往的生活经历。我们应该将观察力、敏感度、生活经验综合起来。”创业从来都不是成功学。我们需要从失败经验中学习迭代、提升、再进化。从咖啡“部落客”到咖啡店主理人,因为一次意外,邱思奇和爱人胡冰燕在海岛小村创办了马祖小柒咖啡店。从菜市起源的咖啡店,在三代人的共创下,将咖啡与本土特色相结合,与当地产生友好互动,同时将实体店的小规模经营和电商经营相结合,链接其他产业进行合作,获得更多机遇。“创业并不一定要在繁华的城市,也可以回乡村看看。原来毫不起眼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一个惊喜的开始。”将废弃学校改装成餐厅、帮助邻居卖苦瓜、建设台湾第一家橘子博物馆……这些尝试让因为软骨发育不全,身高只有130公分的庄凯咏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原来大家眼中的缺点未必是缺点,重点是你要选对什么样的舞台。我们可以专注在我们能够做什么事情和那些不被看好的事物上面,通过自己的做到,成为别人的需要。”做最好的准备,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安排,这就是大山北月创办人暨执行长庄凯咏的秘诀。
面对参会者们在交流互动中提出的公益就业、返乡创业、突破自我等方面的难题,讲者们也分享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为青年伙伴们提供借鉴,予以鼓励,希望有勇气的人都能够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得之所愿。从《武汉晨报》开始到《新京报》再到《南方周末》,长达20年的媒体工作经历让吕宗恕逐渐萌生了从事公益的想法。9年前,他从一个观察和记录公益的报道者成为了公益的学习者,在幸运地获得支持后,他成立了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转变为公益的创业者,一步一步接近想要的状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达到了合适的阶段,人们逐渐有了“需要去做公益”的观念。蚂蚁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庆委谈道,大学生敢讲、敢想、敢做,当我们关注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塑造自我的过程就产生了,这一过程会反馈给我们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塑造自我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要去拥抱这个时代的变化。具备拥抱变化的能力,才能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一场海上的航行,改变了有灵且美联合秘书长欧阳晨曦看世界的视角。在海上与耐克基金会的一场交流中,欧阳第一次认识到了让女孩接受教育是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的关键,并坚定了全职从事女性公益项目的想法。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的。当我们在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打开我们自己的心去做这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去帮助你。”
五、自助沙龙
区别于其他场域,春晖论坛始终给青年们留有一块天马行空的理想净土,去抛出问题,去讨论热点,去打开自我。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必谨小慎微;大家可以展现自我,不再怯懦畏缩;大家可以志同道合,如群岛般围绕,不再孤独矗立。30日晚,历来深受参会者喜爱的300秒闪电发言、无意义沙龙环节,用限时表达、抢麦发言的形式将现场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我这辈子来到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事情没做,不能就这么走了。我在支付宝上登记了器官捐献,领取了登记卡。我从来不后悔,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生死早就不重要了。”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时候,你可以先选择一群认真的伙伴,然后一起去做认真的事情,至少在过程中,有人陪你犯错,再纠正自己的‘蠢事’。”“公益的力量是爱,那么爱会消失吗?不会,爱只会转移,一代一代的开始转移,从第一代、第二代转移到第三代、第四代,现在转移到了我们这一代,所以老前辈你们不用担心,你们走后我们就会变成你们。”“论坛结束回去以后我还要面对仍有迷茫的人生,但是我已经汲取了一些力量。并且相信,这场论坛的一些话、一些人,会终身滋养我。”参会者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激情昂扬地分享。青年如天之初日,必将有夫偌大之世界,任重道远。这是属于青年人独特的力量。他们走在公益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方式爱世界;他们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不断探索成长发展道路;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担当,存赤诚之心,善谋实干。
六、青年项目发布与实践分享
31日上午,灵山慈善基金会与上海国峯慈善基金会分别发布了“春晖·农禾青年”计划与“西遇·走向西部”社会服务资助项目,为青年参会者参与公益实践提供了相关的资源与支持。紧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们,以青年公益实践者的身份先后分享了各自社团在促进教育公平、乡村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等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收获的感动。从“助学扶智,教育振兴”的青春誓言到“走近农村,服务农民,行知合一,锻炼自我”的活动宗旨,从藏区“听妈妈的歌”“妈妈的厨房”的项目到“一亿棵梭梭树”的行动,生动地展示了眼里有光、怀抱理想的青年人们在公益中实现自我的鲜活故事。随后,论坛参会者和志愿者代表们也分别上台讲述了这几天参会的感受。
七、闭幕式
闭幕式上,台湾青年同时也是本届论坛年纪最小的参会者欧瑞庭以一名高中生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公益的感悟,并表示参与公益活动是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好机会,也是让台湾青年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大陆的途径之一。大陆青年代表杨庆伟则通过感动、扎根、传承三个关键词,讲述了自己在春晖论坛期间的收获,他希望未来能和来自台湾的青年人一起做更加深入的交流。紧接着,来自武汉大学的大陆学生程筱晏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台湾学生苏雍竣共同宣读了《灵山共识》。二人述及两岸青年同祖同根、同文同种,号召两岸青年公益人和公益机构一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主动作为,并宣布海峡两岸青年公益发展论坛将成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为两岸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改善贡献青年力量。随后,2024海峡两岸青年暑期联合返乡行动启动。
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封志成、中共无锡市委台办副主任秦俊、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常委陈虎、无锡灵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华晓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兴百食投资集团董事长韩定国、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培钧共同上台参与启动仪式。最后,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封志成上台致闭幕词,他希望未来主办方能够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匠心打造两岸公益交流品牌,海峡两岸共同推动论坛成果落实落地,为推动两岸公益事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示范和经验。三天两夜的时间里,参会者们聆听了来自海峡两岸公益前辈或激情或拼搏的岁月,在相互交流中深刻意识到海峡两岸的青年血脉相连,形成海峡两岸青年公益同仁应当共同合作的共识。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海峡两岸青年公益同仁定能同心协力,为推动海峡两岸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添一份力,用春晖人的精神搭建起海峡两岸的公益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