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游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因素,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固本之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入境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的旅游行业从业者,都在关注入境旅游市场的补短板问题。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国铁集团、航空公司等先后出台便利举措,为外国人来华旅行、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灵山作为两次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地,在海内外拥有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国有旅游企业,应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
来自拈花湾的呼声:振兴入境游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与国内游、出境游的快速复苏、持续火爆相比,入境游复苏相对缓慢。
胡锡进在“胡锡进观察”微信公众号中描述了自己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几个热门景点的观察,“在颐和园转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个外国人;在后海,从荷花市场转到烟袋斜街,一共看到11个外国人;在南锣鼓巷,我从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个外国人。另外,3个地方没有看到一个举着小旗的外国旅游团。”此情此景,老胡不由感慨:“无论如何,这些外国人的数量对北京这个大国首都来说显然太少了。”
实际上,此前已有多个自媒体发文谈到“入境游的雪崩”,“外国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相比2019年同期呈断崖式下降”。《中国经济时报》引述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22年入境游客接待人次约2000万,相当于2019年接待量的14%。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而了解中国旅游统计的人知道,这些入境游客中,往往八成左右是来自港澳台的。
回顾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初,和国内游、出境游相比,入境游占据“龙头”地位,对整个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过境迁,入境游因为种种原因步入了瓶颈期,过去3年更是陷入低谷。
入境游被普遍认为是旅游市场增量机会所在,也是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关键。今年5月9日,在拈花湾举办的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会专题会议上,原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司长、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会长肖潜辉就大声疾呼,“没有健康的入境游,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旅游。”“振兴入境游迫在眉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对肖司长的呼吁指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入境旅游都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入境游,就谈不上高质量,如果入境游长期是短腿、瘸腿,吸引力不强、规模不大,就很难说是高质量。
入境游的痛点在哪里?
在拈花湾举办的专题会议上,肖潜辉表示,“我认为整个旅游板块中伤痛最深重的就是入境游。”一方面入境游团队力量老化,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入境游领域。其次,入境游的供应链可以说基本解体。第三个问题,入境市场的降维问题极为严重。“降维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客源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入境游的本应该是外国人,尤其是欧美。第四个问题也非常严重。疫情期间,一线城市包括少量二三线城市,常驻老外大部分返回他们的祖国。“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入境旅游的根脉”,所有可能到中国来旅游的人群首先会通过他们了解驻在国的情况。
作为入境旅游资深从业者,桂林唐朝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周晓光的感受更为深切。他在《中国入境游的痛点和改进的建议》一文中提出11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包括海外推广要以带来入境流量为目标,不做表面功夫,不做无谓的投入;最大程度优化签证政策,消除海外游客来华的第一道屏障;增加国际航班频次,降低国际交通成本;改善海外游客在中国的通讯和上网体验;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多匹配客源需求的住宿接待设施;提升海外游客支付便利化水平;完善入境游综合配套服务;重建入境旅游人才队伍,提振行业信心,提升入境行业人员的行业自豪感;实施有利于海外游客的景区预约流程,保证“一票难求”的情况不再出现;优化离境购物退税措施;对入境旅游企业的海外推广进行补贴,给予入境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补贴,给予入境长者游客同等优惠政策等。
行业密集的发声近日引发了更高层面的关注。12月6日,央媒《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国内旅游服务环境待改善——入境游问题调查之一》。文章指出,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人数减少的原因多方面存在,涉及到预约制度、英语服务、移动支付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进一步改进服务设施、提高英语服务水平、简化签证程序等手段,中国有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推动入境游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各方发力推动入境游
入境游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今年短短三个月内先后两次发声支持旅游人员往来。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辞时重申,将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并点名对电信、旅游、法律、职业考试等四大服务领域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期间表示,“我今天同拜登总统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将推出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措施,包括增加中美客运直航航班,举办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等。我们期待着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共同续写新时代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
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专门就加强入境游工作提出6条具体措施。
11月17日,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中国入境旅游政策发布会。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采取优化签证和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来华签证办理体验,逐步取消签证申请预约,实现“随到随办”。同时,不断深化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
11月24日,外交部宣布,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对此,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撰文表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信号。“这不仅是对中国旅游市场一项重大利好,而且也表明了加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自信,折射中国从高层到民间,发展入境旅游都已成为共识。”
中国入境游的潜在经济价值巨大。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估算,2020年至2023年入境游客人数减少了约3.7亿人次,导致国际旅游收入损失约3620亿美元。
梁建章指出,一些主要经济体入境旅游收入占GDP的1%至3%,如果中国入境游收入能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GDP的1.5%,每年就会多出1万亿元的旅游收入。这只是旅游的直接收入,还没有算带动的相关的其他收入,例如带动的相关投资,留学收入,外国人买房等。综合收入可能远远超过1万亿元。
在各方呵护下,入境游市场逐步企稳。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地,灵山在境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背景下,要主动承担旅游国企的责任,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在地外国人体验景区特色产品,开通特别通道方便进出景区,积极联系外国旅游机构来景区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入相关入境旅游协作联盟,成为入境旅游供应链企业等,助力提升入境外国人的旅游便捷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