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一种古老精绝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缘起于配饰文化,在我国民间多以桃核穿孔系挂身上以作吉祥之物,因其寓意幸福美满、吉祥平安。语文课本《核舟记》里的神奇描述,在灵山胜境景区核雕手艺人张琴芹的手中实现。经她成百上千刀的雕琢,一个个粗陋的桃核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核雕工艺品,表达自己对游客的祝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位于景区假日广场不足十平米的工作间“核雕记”内,一枚不过婴儿拳头大小的桃核,经过张琴芹妙手刻刀的雕琢,华丽变身为立体核雕。只见核雕成品整体模样精巧,造型活灵活现、立体逼真。葫芦、佛手、转运珠、平安扣示现于一枚枚桃核上。只有眼见之后,才觉其精妙绝伦。
张琴芹现担任灵山景区商品销售部的桃核雕刻工作,2021年被评为部门“高级工艺师”。她在岗期间对工作充满热情,勤恳钻研,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对桃核雕刻工艺有深入的认识和娴熟的操作手法,面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能细致合理地给予解答,让游客消除顾虑。工余闲暇,她认真学习桃核雕刻技巧,查找并观看网络视频,不断精进和创新业务,不断突破自我推陈出新,让桃核雕刻这一非遗从“展品”变“产品”,推动核雕非遗在景区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活起来”甚至“火起来”,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张琴芹积极指导同事们的雕刻工艺,她自己不仅正在成为核雕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更带动周边同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雕非遗文化的生力军。
张琴芹日常都会坐在桌前打开台灯,大小不一的木雕刀具在她的手中宛若毛笔一般挥洒自如。

“现在虽然有电动旋转锉刀,在抛光和打胚子时使用电动锉刀又快又方便,但如果要雕刻眉线、牙齿、细微表情等细节时,手工刻刀更得心应手、也更能包含匠心和感情。”张琴芹表示,除了选择原材料和工具,打磨、打粗坯、精雕、抛光等步骤一样也不得马虎。
“希望能通过核雕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灵山文化’。”张琴芹还说,非遗项目多姿多彩,希望通过核雕作品让更多年轻人走近核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