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是疫情之下的第三个世界旅游日,今年的主题是“重新思考旅游业”。对饱受疫情困扰的旅游业,这个主题可以说是切中了要害。
节前,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1月至7月国际游客人数几乎增加了两倍(172%)。
世界旅游复苏明显,早早布局海外业务的复星旅游文化、携程网显著受益,刚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两大公司海外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显著提升,成为支撑其整体营收的关键力量。
国内旅游市场尚处摩底期,但亦不乏亮点。从需求侧看,本地游、周边游背景下,即兴度假、反向旅游、宅酒店、心灵疗愈、跟着音乐节去旅行、逛博物馆、看艺术展等各种新玩法正在引领旅游市场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新业态新技术持续涌现,老牌主题公园、古镇街区也在思考变革求新。
看人家的市场正在强劲反弹,是不是很羡慕?
9月下旬,国内两大跨境旅游服务商——复星旅游文化和携程网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海外业务成为两大公司业务提振的重要支撑。
携程网(TCOM)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20亿元,同比下滑18.78%,亏损9.20亿元。但在第二季度,携程集团的盈利能力有所回升——报告期内,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11亿元,净利润0.43亿元,较一季度亏损10亿元大有改善。财报显示,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成为携程集团二季度扭亏的主要动力。今年二季度,该集团的海外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并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复星旅游文化披露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4.17亿元,同比增长131%、恢复至2019年同期71%;经调整EBITDA达11.95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60%;归母净利润达下降1.97亿元、亏损收窄幅度达90%。分区域看,上半年欧非中东、美洲业务明显好转,分别实现营业额38.73亿元、15.59亿元,相比于2019年上半年分别减少1.4%、增加22.2%;亚太地区实现营业额3.11亿元,相比于2019年同期减少73.3%。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旅游晴雨表》也验证了携程和复星旅文的表现。报告显示,今年1月到7月,国际游客抵达人数估计有4.74亿,比去年同期 1.75亿增加了近两倍。世界旅游组织指出,这样的稳步回升反映出国际旅行强劲的反弹需求。
2022年1月-7月国际游客人数变动情况

数据显示,欧洲与中东地区在旅游业的恢复进程中处于领跑位置,其在今年前七个月的国际游客抵达人数已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74%和76%。其中,欧洲国际游客达到3.09亿人次,占总数的65%。在一些地区,入境人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与2021年相比,美洲和非洲在2022年1月至7月也获得强劲增长,分别达到2019年水平的65%和60%。亚太地区的入境人数在2022年前七个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低86%。
中国跨境游即将恢复,是不是想多了?
疫情以来,国内旅游业由朝阳产业变成了特困行业。作为旅游业曾经的支柱之一,旅行社、特别是经营出境游的旅行社遭遇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在苦苦的等待中,近来相关部门发布的一系列政策,让旅游人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先是9月23日,香港宣布,自9月26日起,将入境隔离期由原来的“3+4”调整为“0+3”,同时大力促进与内地在2023年前实行全面互通。紧接着澳门又宣布最快在11月份就将恢复内地旅行团赴澳旅游,包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在内的“4省1市”将首先恢复。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期望该政策的推行,能够每日给澳门带来4万人次的游客量。
此前的9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公开征求《边境旅游管理办法》修改意见的消息。征求意见稿提出,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和“放宽边境旅游管制”的要求,鼓励边境地区打造具有特色的边境旅游目的地,明确边境旅游团队可以灵活选择出入境口岸,并删除了边境旅游审批、就近办理出入境证件等前置条件。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让旅游人浮想联翩。有评论指出,结合上述信息,有理由对第四季度采取更加精准化的入出境旅游疫情防控政策保持乐观的预期。“国门不久或将慢慢打开,入出境旅游市场也会因此而逐渐复苏,步入稳步回暖轨道”。
据统计,截至9月19日,全球有86个国家取消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限制措施。
疫情下的适应性生存,大家都做了些什么?
相比难以预料的出入境旅游开启时间,旅游从业者更为迫切的问题还是如何在疫情和日益内卷的国内市场中生存下去。
9月24日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上,魏小安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的文旅消费预判》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旅消费正发生三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城市大休闲”势头,尤其是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休闲板块变热,消费集中在这些休闲类的项目和街区里。其次是出现了“乡村微旅游”的格局,其中以民宿和营地的火爆为代表。再次就是在出境游受阻的情况下,出现了“高端消费回流”的现象。
面对变局,魏小安提出需要研究好赋能消费和消费赋能。赋能消费需要我们尊重消费,也就是要遵循人性,遵守规律,尊重常识,尊重自然。消费赋能是旅游消费拉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教育赋能,时间赋能,金融赋能,环境赋能,文化赋能。
领易咨询总经理邹毅近日撰文提出,疫情之下,以露营、民宿为代表的轻度假项目,以博物馆、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古镇古街游、新兴商场活动等为代表的城市旅游项目,面向家庭的亲子乐园,以及面向年轻人群的体育旅游、夜游都有不错的表现。“总体来看,这些都是集中在轻投入的文旅项目方向上。”邹毅在总结这些项目的共性时作了特别强调。
据邹毅观察,在旅游项目的升级改造上,一是注重复合式体验空间的营造。如以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华侨城欢乐海岸等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商场街市,整合了市集、夜市,以及各种表演、沉浸式光影体验、沙龙展览等,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复合式体验空间。二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将沉浸式的体验作为重点加以提升和改造。如海昌海洋公园,最近将美人鱼表演、水母展区以及海豹展区等标志性项目作了升级,形成了虚实结合的表演秀,故事情节、光影和音乐多重元素的碰撞。三是主打亲民化、年轻化和沉浸式的文化场馆受到欢迎。通过声光电的运用,这几年各种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研学的活动都起来了。博物馆在体验盲盒与文创产品方面,也开发出了很多爆款,成为大家喜欢的纪念物,大幅增加了头部博物馆的经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