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重点突出了第三次分配后,中国的公益慈善角色,正在发生从扶危济困模式,到共同富裕模式的重要转变。“慈善”不再仅仅指“一群人帮助另外一群人”,而是需要我们在市场和税收之外重新解构财富,对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以及让财富拥有者基于财富的本质和财富本性的回归来重新配置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次分配是财富属性的变化,也是人们对财富关系的观念变化。而社区慈善,作为公益深入民间的最后一里路,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的角色,将尤为重要。

202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从“三社”到“五社”,主体增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社区志愿者,一个是社会慈善资源。这意味着社区慈善,将在中国公益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年来,灵山社区慈善之路上的探索从未停止。
2012年,灵山慈善基金会在市民政局、无锡市妇联的支持下,联合滨湖区妇联和太湖街道发起设立“灵山太湖社区公益服务园”,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成为无锡市首个致力于社区治理及社区本土力量培育的公益园区,联动各界力量推动社区发展。2016年至今,依托灵山慈善基金会、希捷高尔夫慈善资金,以“公益创投”的方式服务无锡本土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共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支持了100多个本土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项目。2018年灵山慈善基金会在市民政局发起的“双千工程”框架下,依托腾讯99公益日,发起“种子社区计划”,联合76个社区设计82个公益项目,开展线下劝募和线上募捐,共计筹得善款47万余元,以此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社区的凝聚力。2021年,基金会积极响应“五社联动”的倡导,在市民政局、新吴区民政局指导和支持下,联合旺庄街道新光社区合作设立了具备公募属性的新光融享社区公益基金。自此开启了灵山慈善基金会新一轮的联合社区力量,推动社区慈善的模式。目前基金会已与无锡街道/社区合作设立10余支社区基金,进一步扎根无锡推动社区善治。
具有天然公开募捐属性的社区基金,是五社联动和社区善治的重要、优质载体,支持和引导慈善资源下沉,促进“慈善”“社区”“社会组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帮困扶弱、盘活资源的潜能,对将慈善力量扎根社区土壤,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以新光融享社区公益基金为例,在区街领导、各大企业及众多同仁的鼎力支持下,从筹备到成立,不到一个月内就募集到公益资金25万元,其中,慈善救助、阳光健身、爱心菜3个项目率先被企业认捐,相关善款和物资已早早到位,为社区基金的架构体系和资金储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久前,在惠山区润扬村进行了一次对社区基金微公益项目的评审活动,也充分体现了社区公益基金因凝聚民间力量而产生的活力。此次在润扬村参与评审的7个微公益项目,皆是由村民志愿者们实事求是地从社区现状和村民的需求出发,自发提议、自行设计完成的,而后续执行所需的项目资金,也将以当地企业捐赠的方式来长期支持。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居民自主参与公益的尝试,也把社区基金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出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公益慈善的热忱,始终指引着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民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是社区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疫情、灾情等特殊情况下,社区基金的意义与需求,愈发凸显。
今年3-4月无锡抗疫期间,灵山慈善联动无锡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等地共七支社区基金,支援一线防疫人员,共筹款22.34万元,向无锡一线防疫人员捐赠了包括:保温杯、茶叶、大米、蔬菜、防疫口罩、电话卡、功能饮料、方便面、防晒霜、防晒帽子等物资。近日,灵山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还为全无锡9个街道/社区的一线抗疫工作者送去消暑物资:包括藿香正气水、中药防暑防蚊香囊以及消暑绿豆汤。在近期的无锡抗疫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社区基金吸纳、整合了社会资源,投入社区发展,协助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在社区抗疫中极大促进了社区慈善的活力焕发,持续调动着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种子社区·共益基金计划,得到了市民政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在共同富裕和五社联动的背景下,联合企业、居民、乡贤和公众,探索社区善治的新模式,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金百临慈善基金会提供100万慈善资金,计划扶持无锡市范围内(含江阴宜兴)20个种子社区。发起方社区通过联合社区企业、居民、乡贤募集不低于5万元善款,灵山慈善基金会将资助5万元,共同发起设立该社区的专属“公益基金”,联合辖区内企业、居民、乡贤和公众,依托社区基金,围绕社区需求设计社区公益项目,由灵山慈善基金会协助完成平台建设和资金募集,以社区基金为载体,将慈善力量扎根社区土壤,助力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