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办。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交流互鉴。无锡与扬州,一衣带水,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沿线城市。运河与城市共生共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璀璨的自然文化景观。
论坛期间,扬州媒体邀请到集团董事长华晓宁结合集团实践作了关于“打造运河文旅产业的‘当代精品’,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专题分享和思考。

一、运河拥抱城市,诞生城市特色文旅
灵山胜境景区,坐落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半岛,北倚灵山群峰,南临太湖烟波,人文风物绝佳。自1994年创立以来,灵山始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发展理念,以“四千四万、敢为人先、争第一、创唯一”的坚韧气魄和昂扬斗志,相继完成了一期灵山大佛、二期文化园区、三期灵山梵宫系列景观群的建设,成功创建了一座气象万千、誉播海外的大型人文旅游目的地。灵山的成功创建,不仅给无锡的城市文化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也承继、丰富和发展了运河这个文化大IP的内涵。
“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就是对“太湖明珠·魅力无锡”的形象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融进了江南人向善向美的生活。本次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就是要倡导和挖掘传统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无锡与扬州一样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依托运河的优势,无锡成为重要的“漕运”中心,成就了无锡“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这四大码头的盛名。十四五期间,无锡将着力打造“一湾、两带、两翼、五区”城市休闲旅游新空间,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度假目的地标准,推动都市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实现环城古运河游线全线贯通,形成“最无锡”特色的江南历史文化风情带,建设具有文化底蕴的“江南会客厅”,向世界展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特色风貌。
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在运河遗产考古挖掘、修缮与保护,运河遗产与景观的文旅融合,运河遗产宣传展演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接下来可以借正在筹创的中国大运河协会来推动大运河的学术发展,使运河学像敦煌学、甲骨学和红学一样,成为新兴的显学,为中国学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把扬州在运河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方面的经验推广开来,建立一套“扬州模式”,供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灵山文旅集团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
从灵山胜境一期“灵山大佛”的“世界第一”,到二期“九龙灌浴”的“国内首创”,再到三期“灵山梵宫”的“艺术瑰宝”,灵山始终坚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朴素原则,于2005年率先提出“创造全新文化遗产”的理念,并联合国内数十家知名景区发布《关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灵山宣言》。
央视《国宝档案》有一期专题片,说“灵山梵宫堪称中华传统工艺荟萃的一座艺术殿堂,众多传统工艺共同谱写了一曲古今文化传承的盛世美好乐章。”在灵山梵宫的建设过程中,先后有10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其中,扬州漆器厂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就是杰出代表。他带领多名专业设计师,创作了包括梵宫主门厅长10多米、宽4.34米的刻漆贴金壁画《心经》和《六祖坛经》,以及《灵山海会》、《多宝妙音》及四幅《飞天乐舞》漆艺壁画。这些漆艺作品和东阳木雕、巨幅琉璃、掐丝珐琅、生漆脱胎等一起,为灵山梵宫增添了无穷魅力,也充分展现了灵山集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三、以运河为纽带,实现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互惠共生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我国在大运河保护方面取得诸多成效——遗产数量不断增多、遗迹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大运河遗产保护案例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优秀案例、大运河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城市之间还可以探索和加强运河主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与世界运河国家的外交及其他领域的发展,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大运河的纽带作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制约和影响着国内文旅行业的恢复发展。但运河的带状地理特征为文旅发展带来新机遇。由于运河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分布都相对集中,可以很好地满足后疫情时代“短而精”的旅游出行需求,为周边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提供发展机会。
灵山文旅集团作为大运河沿线的知名文旅企业,对保护运河遗产、促进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接下来,灵山文旅集团将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为契机,加强与沿线其他文旅企业和旅游景区的合作交流,提高文旅产品与运河遗产的关联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运河沿线的传承和发展,培育更多更好的、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互惠共生,促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