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植物小百科
---------
毛茛科·芍药属
别名:洛阳花、富贵花、百两金、白茸
植物文化
---------
牡丹代表着富贵、吉祥,是中国的国花,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据说在唐代,豪富之家为了买牡丹,往往一掷千金,牡丹花开之时,全城人出行欣赏,万人空巷。“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就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非常嗜爱牡丹,而文人墨客也喜欢吟咏牡丹,有关它的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乘酒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焦灼,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得更盛,“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佛教渊源
---------
历朝历代的古刹名寺多有种植牡丹,牡丹花在寺庙的佛事供养、佛教典故方面受到僧人的青睐,对牡丹的种植、培育,更成为增加寺院经济收入和吸引士人学子的有效手段。西安的大慈恩寺牡丹亭周围就遍植牡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这首唐朝诗人裴士淹的诗句,记录了当时慈恩寺牡丹的盛况。另外僧人对牡丹的培育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良苦用心。康骄《剧谈录》曾记载了慈恩寺中一丛罕见的殷红牡丹,是一位老僧用二十多年时间栽培的。范翰《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论》中也提到白居易刚到杭州时,只有开元寺有僧人惠澄近期从京城移植来的牡丹,是杭州第一棵栽培牡丹。
植物养护与价值
---------
牡丹喜欢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干燥的环境,但是不要被太阳直射,浇水时要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进行,不能让土壤有积水产生。北方冬天要做好保暖措施,南方的高温高湿气候对它的生长不利,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中国菏泽、洛阳均以牡丹为市花,牡丹的形象还被广泛用于传统艺术,如刺绣、绘画、印花、雕刻中。同时牡丹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牡丹皮有抗菌、祛瘀血等作用。
诗词赏花
---------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