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穿梭于过去和现在 编辑:集团审计监察部 王海/文 点击:614 2019-09-21 15:30:08


去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初衷,纯粹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看“老醋”装“新瓶”产生的效果为何如此火爆。观完发现,在过去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中,哪吒这一耳熟能详的人物通过这部电影的演绎,焕发出新的活力。

过去,人物:哪吒、李靖、龙族、太乙真人等;地点:陈塘关。电影的故事背景再熟悉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的“根”即在于此,过去的典故随着时间的发酵、传承,流传到现在就像陈年老酒一般大都是精品,而且较之新品底蕴不凡,所以冲着哪吒的故事背景谁都想去看看,年长的回味一次童年,年幼的见识一回长辈口中的童年经典。这对于IP主题创造火热的今天不失为一种启迪,挖掘过去的人物、故事的精髓所在,做好“老醋”装“新瓶”,用现在的元素去包装、去充实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乃至是文化的传承。

现在,3D、IMAX技术的运用、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哪吒的魔萌等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使得这部电影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耳目一新,让哪吒这一传统IP主题焕发出新的“青春”,也折射出导演对当下社会百态的一些思考。

哪吒并不是自打出生就大肆破坏、人见人厌的,始于他想与同龄人踢毽子时被人标注为“魔丸”,而他的醒悟则源于李靖(他父亲)的以命换命;人设善良的敖丙之所以做出水淹陈塘关的荒唐之举,源于被标注为“妖”,止于被哪吒唤醒的友情。“标注”能一念成魔,“情”(亲情、友情)能一念成仁,关键在于自身,自身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纵使溯源是“魔”,自己也会给自己带上“乾坤圈”,这正好对映射了人们的一种常态-自律的缺失。

“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哪吒这句话看似狂妄,但可以看作是对申公豹“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的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成功、被认可非一朝一昔之功,除了自律还要自强,面对人间百态、“酸甜苦辣咸”,些许狂妄或许就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传承已久的IP,现代的元素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