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落地泰北,让炎黄之音世代传承——2019灵山慈善基金会泰北国际志愿者记 编辑:灵山慈善基金会 品牌策划部 /图文 点击:613 2019-09-21 13:58:08

在泰北三府约有108个华人村,20万人口,他们的命运与缅甸、泰国、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紧绑在一起,在资源匮乏的山区里艰难地生活。村落中的人,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一见到中国来的志愿者,也难免落下男儿泪。

骨子里的中华血,却让他们做出了无悔的坚持——为孩子们开设中文学校,让他们的子孙即使生在异国,也要世世代代把中华文化传承。他们祈盼他们的下一代还懂得读中国圣贤书,还讲得出祖祖辈辈讲了几千年的中国话。

1569044778768461.jpeg

他们深切认识到,要改变命运,谋生存求发展,必须搞好华文教育。然而,在清莱 66 所华校中,其中仅 3 所学校具备泰国合法办学资质,且办学条件艰苦,学生们只能在破旧的校舍中学习华文。尽管终日与破旧不堪的门窗桌椅为伴,孩子们学习华语的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

截至目前清莱地区华校共有学生 13000 余名,教师 600 余名。学生的学费少则几百泰铢,多则上千泰铢。教师每月薪资约为 4500泰铢(折合人民币 900 元)左右。当地村民收入单一,家庭经济条件落后,平均一年只有 30000 泰铢的收入,约合人民币 6000 元。而当地的教师普遍水平低,且师资匮乏。

1569044933791397.jpeg

2014 年灵山慈善基金会与泰北结缘,由此开始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开始资助当地华校教师工资。

2016 和2017 年,他们深度走访了31 所华文学校。通过对泰北华文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四个维度的调研,经过项目团队多次论证,拟定选择5 所华语学校作为试点,示范性推动泰北华语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1569045041551409.jpeg

2019年7月,灵山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国际志愿者团队再次来到泰北,进行为期10余天的支教活动,拟出了包括提高华文教材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扶植真正有理想、有愿力的教育人等助力方案,希望在那片土地上务实、有效地扶植华文教育。

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她叫王美青,她生在泰北长在泰北,从来没有走出过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第一次见到志愿者的时候,小女孩非常害羞,志愿者和她打招呼,她害羞地低下了头,稍稍举起小手,握了一下志愿者伸出的手,就跑开了。就是这样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在志愿者的华文课上,她聚精会神,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总是在诉说着学习的热情。更让志愿者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从未走出过村庄更别说是泰国的小女孩,她有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学好华语,有机会走出泰北,走出泰国,去中国看一看,认识更多像志愿者一样的中国人。

1569045219515090.jpg

还会有孩子抓着志愿者的手问:“老师,你来教我们多久呀?” 这样的问题总是让人不忍回答,如果他们知道十天这个数字,大概是会很伤心的吧!

1569045459117390.jpg

有的孩子看似调皮捣蛋,其实趁你不注意,他们正在用心制造着惊喜。更会有孩子,希望你耐心地把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听完。他说话并不流利,但很努力:“老师你知道吗,我是泰国人,也是中国人。”短短十六字,却是何其重的分量

要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已经做的却太少,我们尽力着,为这里带来一些可能的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