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佛教历史进程系列人物传记 译界第一流宗匠 ——鸠摩罗什尊者的传奇人生 编辑:集团综合办公室 尹超/文 点击:323 2024-06-17 13:20:36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一句出自《金刚经》的“六如偈”,它如唐诗般优雅流畅的语言风格让人一改对佛经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就连明朝大才子唐寅亦叹服仰止,晩年自号“六如居士”便取之于此。这句佛揭的译者叫鸠摩罗什,是汉传佛教四大译师之一,有“译界第一流宗匠”之美誉。而罗什大师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为中国佛教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无数后人追寻、探索、研究......

鸠摩罗什出生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龟兹国(西域古国之一),父亲鸠摩罗炎是天竺宰相的长子,母亲笃信佛教,是龟兹耆婆长公主,出身名门的鸠摩罗什七岁时随母出家,天赋异禀的他很快学完了《阿毗昙经》,此后他又拜在了西域大德盘头达多门下,学习《中阿含》《长阿含》等小乘经典,鸠摩罗什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让盘头达多大师断定他必定成为佛教界的旷世奇才。

三年后,鸠摩罗什经月氏北山回龟兹,途中停留疏勒学习佛教经典的同时,还研究了天文学和太阳学。到了莎车,鸠摩罗什拜师佛陀耶舍,学习《中论》《百论》《放光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自学通晓梵文。鸠摩罗什12岁时开始登坛讲法,由此声名远扬。再次回到龟兹国的鸠摩罗什已是一位博古通今、造诣深厚的佛学大师了。21岁的罗什大师被奉为龟兹国国师。其盛名已远播数千里之外的中原王朝......

这一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各政权如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最激烈的大戏还是发生在公元383年,这一年,前秦主苻坚集结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在淮南郡淝水与东晋谢安展开决战,此时,远在西域的鸠摩罗什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盛名之下,一场危机已悄然向他逼近,发起淝水之战的苻坚还派遣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吕光向西奔袭千里,直指龟兹国。不过,与淝水之战不同的是,攻打龟兹国不为攻城略地,更不为统一西域,而只是为了得到龟兹国师——鸠摩罗什。

可当吕光劳师远征,浴血奋战后得到了他的“战利品”时,却大失所望,因为这位龟兹国师鸠摩罗什只不过是一位30出头的年轻僧人。返回途中,吕光在凉州得到苻坚已在淝水之战中折戟沉沙,前秦灭亡的消息。于是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就地称王,建立政权,史称后梁。鸠摩罗什从此就被留在了凉州,而他的苦难人生才刚刚开始。

粗野彪悍的吕光哪里懂得佛法,他看到年轻英俊的鸠摩罗什登坛讲法时乘金车,君王贵族匍匐在地,于是顿生邪念,他决定羞辱一下这个年轻的和尚,他多次让鸠摩罗什乘劣马穿行于闹市,马受惊把罗什当众摔在街上。为了彻底粉碎他的高僧形象,吕光变本加厉,他设宴强行将罗什灌醉,然后把他和龟兹公主关进密室……就这样,鸠摩罗什在吕光的强迫下跨过了通往俗世的门槛。罗什与公主成亲后,继续遭到吕光日复一日的百般刁难,而鸠摩罗什却在一次次的屈辱中被磨练得更加坚韧,无论对人生还是对佛法都有了更深的领悟,面对种种不堪,始终不卑不亢、淡然处之的鸠摩罗什,逐渐让吕光心生敬意,朝夕相处中,罗什对他数次进言提点,屡屡言中,吕光被鸠摩罗什高超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时光荏苒,公元399年,吕光病死。两年后,凉州吕氏政权被后秦主姚兴消灭。吕光带给鸠摩罗什诸多磨难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一生,这位西域高僧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还喜爱上了中原的文学,与凉州文人一起吟诗是鸠摩罗什最为愉悦的时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发生在龟兹国的一幕再次在中原上演。在经历了朝代更迭后,长安城的新主人姚兴,又一次集结他的军队向西行征讨,这一次他们既需要城,也需有人。此时,经历了十七年凉州生涯的鸠摩罗什也已经被岁月的风沙打磨成一位真正学贯中西、佛学造诣高深的凉州老僧了。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残酷,亦或来得精彩。已至人生暮年的罗什大师再次启程。而姚兴在长安正以国家的最高礼遇等待他的到来,一同等待他的还有由竺法兰、朱士行等先贤由西域带回中原,并已经沉睡了两百多年的梵本佛经和中国最大的译经场。在这个专门为鸠摩罗什修建的巨大的译经场里,姚兴为他准备了由八百多僧人组成的译经队伍,三千慕名而来的各地僧人,更是将这里挤的水泄不通。

翻译佛经时的鸠摩罗什如一位儒雅的诗人,他手持佛经看着梵文,汉语的译文便脱口而出,鸠摩罗什的翻译,一改之前的直译为意译,他流畅优美的汉语言表达,使佛经译文不再晦涩难懂,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佛教200余年的佛经翻译难题。

鸠摩罗什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在翻阅大量流行的经典过程中,发现很多译本有误,失去了原来梵本的真实含义,需要加以校对纠正或重新翻译。鸠摩罗什统筹考虑,将旧经和梵本逐字对照,反复推敲每处细节。这样,他翻译的经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涵义和风格。而鸠摩罗什译完的初稿,姚兴都会亲自拜阅,同时请教大师两本之间的异同,再定宗本。

鸠摩罗什有很高的汉语水平,他平时主动学习方言和收集俗语,所以翻译的佛经不仅内容上表达准确,而且语言精炼,文辞流畅,所译经典中,有不少是文艺性很强的佛经,哲理清楚,故事颇具感染力,从文章的结构和风格上来看,已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是当时很好的民间通俗文学。同时,鸠摩罗什的翻译,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冲破了六朝时代士大夫阶级的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博得了世人的赞誉。

相比译著,鸠摩罗什的著作甚少,所著《实相论》和《金刚经》早已失传,遗留下来的《维摩经》,也残缺不全,只有他与慧远及王稚远问答文多篇,收集在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中。

在姚兴眼中,鸠摩罗什是个无与伦比的完美智者。或许由于太爱护罗什大师了,姚兴决定不再让他住寺院,雷厉风行的为罗什置办别苑,并安排了绝色美妻,希望他能开枝散叶。由于有过十七年凉州生涯的经历,鸠摩罗什深谙伴君之道,为了佛经译经事业,他一如既往默然顺应。此后,鸠摩罗什与第二任妻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这两段婚姻经历也让罗什大师成为离红尘最近的绝世高僧。

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为后世的中国留下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35部,近300卷汉译佛经,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

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暮春,时年七十岁的鸠摩罗什长眠在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长安,这应该是最好的归宿,荼毗仪式在他生前译经的逍遥园大寺(今陕西户县草堂寺)进行。他圆寂前立下誓言,“若自己所译经典无谬者,则使焚身后舌不焦烂”。烈火缭绕之际,肉身尽数成灰,唯有舌头化为舍利存于炭烬之中,至今仍供奉于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中。

“传一灯至诸灯,终至诸灯皆明”,千年以后的我们,已无法切身感受鸠摩罗什尊者皓首穷经、参悟造化的心路历程,可他舍身忘我、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思接千载、光耀万古,他为华夏大地所呈献的传世千年的佛学经卷,亦如一粒粒种子,深邃而又悠扬的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广袤森林里的棵棵参天巨树,使佛教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源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