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佛教历史进程系列人物传记 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 编辑:集团综合办公室 尹超/文  点击:312 2024-05-17 11:11:07

帕米尔高原,古代叫葱岭,这里横亘有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巍峨群山,葱岭以东是茫茫沙漠,白天烈日炙烤,夜晚寒风劲烈,即便现在的交通条件,也很难深入其中。然而,早在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行僧人为了信仰艰难的踏上了这条路,为首的长者是五十八岁的朱士行,这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绝对属于高龄。

朱士行一行从雍州(今长安西北)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过敦煌,出玉门关,经西域南道。在天险重重的荒漠戈壁中行走了数月,风餐露宿、宵衣旰食、险象环生。最终,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抵达了目的地——位于西域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

自汉武帝遣使张骞凿空西域后,这里便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中枢,于阗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盛地,中西文化也在此交流汇聚,一种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更是在于阗国兴盛起来,并且成为西域各国最富生机的社会信仰。

朱士行一行此番远赴西域于阗国的目的正是要寻找真正的梵本佛经,因为只有这里,才有代表佛法真谛的经书可寻。

朱士行,河南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大师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四十七岁的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由此,他也成为了汉地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出家后的朱士行法号“八戒”,由于他是去“西天取经”的先行者,同时又姓“朱”,后人通常认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就是他。朱士行是心诚志坚的求法者,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们绝不能将吴承恩笔下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与之相提并论。

朱士行在未受戒之前便对佛教有着很大的热情,出家之后更是精研佛法,成为了洛阳一带著名的学僧。此时,尽管佛教已从西域渐渐东传,但中原地区还处于“格义佛教”时期,即用中国文化来比附诠释佛教,这让朱士行觉得难以讲清楚佛经中的义理,尤其是以支娄迦谶和竺佛朔采用“格义法”翻译的《道行般若经》,更是让他感到过于简略,不够连贯,他感叹“此经大乘之要,而义理不尽”。此时,恰好有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僧人告诉朱士行,西域的于阗国藏有《大般若经》的梵本,它就是《道行般若经》的原本。这促使朱士行立志要到佛法的源头去探求般若真义。

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于阗国的朱士行等人,一开始受到了于阗国王和僧侣们的热烈欢迎,但当他们知道朱士行来此的目的后,所有的人都改变了态度,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掉他。原来,西域诸国虽然大部分都信奉大乘佛教,但于阗这个地方是小乘佛教的中心。朱士行所要取的梵本《大般若经》则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佛经,由此引起了盘踞在这里的小乘势力的极度不满。

于阗国王也劝他改信小乘佛教,并且就留在于阗研习佛法,但遭到了朱士行的严词拒绝。经过百般周折,朱士行西行的毅力和求法的决心最终还是打动了于阗国王。朱士行终于可以在于阗国抄写《大品般若经》梵文本。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青灯黄卷,当朱士行一丝不苟,亲手抄写完共九十品,计六十多万字的《般若经》后,他已是年逾古稀的垂垂老者。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朱士行再次突破重重阻挠后,派弟子弗如檀等人把抄写的经本送回了洛阳,这时距离朱士行从长安出发已有22年。年近八旬高龄的朱士行,再也没有力气踏上归程了,他只能与自己的弟子们挥泪告别,选择在异国他乡于阗度过自己的晚年,并且每天都朝向东方念佛。也就在弟子们走后不久,一代高僧朱士行圆寂了。朱士行的圆寂引起了于阗国举国震动,于阗沙门为其敛骨,国王为他建造舍利塔,将朱士行的舍利供奉在其中,后人仰之弥高。

此后三百年的岁月,法显、玄奘等更多高僧踏上了这条朱士行及其弟子以血肉之躯开辟的信仰之路。“东方既白”后的中国佛教迎来五彩朝霞。

当身处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跨越千年凝神悬想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们时,不禁喟然而叹......为了虔诚的信仰九死一生,涉遍流沙,在异国他乡栉风沐雨,隐忍蛰伏20余年之久的佛门宗师朱士行,其堪称传奇的经历与历久弥新的精神,定当永昭后世:“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