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88米高的灵山大佛庄严矗立,九龙灌浴花开见佛,灵山梵宫华藏辉映。
三十年前,这里寂寂无名、人迹罕至,荒山野岭之间,只有一棵老树、一口枯井、一段残垣……
1994年4月10日,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众人的簇拥下,不畏路坎人迈,拄着拐杖亲临山间,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赵朴老。
朴老仔细地观察着这里的山形地貌,用心地勘察祥符禅寺的历史遗迹,聆听着众人对这里历史沿革的介绍,细心地翻阅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当得到唐代玄奘法师曾经在此驻足,展颜而笑……在月亮湾欣然题下一首诗,“龙头渚,景色胜天堂,七十二峰争供奉,大佛法中王”,表达了对建造灵山大佛的认可与支持。
朴老还亲自参与决策灵山大佛建造中诸多重要事宜,担任“建造大佛立像筹建委员会”名誉主任,为建造灵山大佛献智献力,排忧解难,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其中就有广为人道的“五定”,即定点、定形、定名、定位、定向。
1994年7月,面对初定的佛像小样,朴老直抒胸臆:“太湖三万六千倾,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1994年10月20日,灵山大佛奠基庆典仪式举行。朴老因病住院未能前往,特意发来贺电。朴老指出,“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法如律地修复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反映当代工艺的高超水平,就是“给后代留下佛教文化艺术巨作,功德无量”。
1994年12月24日,在大佛建造工程的签约仪式上,朴老首次提出 “五方五佛”理论,为灵山大佛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及存在意义。
三年建设,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大佛始立东方。
1997年11月14日,大佛开光前一天,下着微微的雨,朴老来到灵山,在杏坛广场久久凝望,连声赞好。回到方丈室,应茗山长老之邀,欣然题下: “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诗中洋溢着对祥符禅寺重兴、灵山大佛落成的赞叹之情。次日,在大佛落成开光庆典的讲话稿中,朴老用“山连鹫岭,法继慈恩”概括了小灵山和祥符禅寺过去一千年的历史;详细论述了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诠释了他毕生推动的“人间佛教”的理念:“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佛教作为社会良心保证的重大责任,把握时节因缘,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解决现实人生因信仰失落、精神空虚而造成的诸般烦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人民。”。
2000年5月21日,朴老在北京安详示寂。
“没有赵朴老,就没有如今的灵山”,朴老是“建造灵山大佛功德圆满第一人。” 灵山人不会忘记朴老,也将永远怀念他,感念他的恩德。
灵山大佛的脚下,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简朴素雅,隐于一片紫竹林中,门楹上有三个砖雕字——“无尽意”,这个院落与赵朴老在北京“南小栓一号”的故居一般大小一样布局。2004年6月12日,灵山赵朴初纪念馆——“无尽意斋”开馆,展示了朴老波澜壮阔的一生,与灵山的深厚渊源,以及他为中国佛教界所做出的不朽贡献。每年的清明、朴老诞辰和忌辰,灵山人都聚集在无尽意斋,表达着对朴老无尽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2012年11月3日,由灵山捐赠的朴老铜像揭幕仪式在朴老家乡安徽太湖县举行。
2016年11月15日,朴老惦念的培养僧才的平台——江苏佛学院慈恩学院揭牌。
2017年11月15日,灵山大佛开光2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在灵山举办“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朴老为灵山点明了开启佛心的方向,那是灵山赖以成长的文化内涵、生命之魂。朴老曾经不止一次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他说“佛教不是烟熏火燎的烧香拜佛;佛教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要走向人间,为现实社会服务,为国家利益服务,为人类和平服务”。他还说:“中国的敦煌、龙门、云岗这些石窟如果离开了佛教,中国的艺术史就不能够完整的写出来。所以灵山一定要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创造经典;当代精品、未来遗产,灵山人孜孜以求。
从古刹重光、大佛落成,到九龙灌浴、吉祥花开;从灵山梵宫璀璨面世,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众缘和合,到拈花湾禅意小镇微笑绽放,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交流互鉴;从尼山圣境巍然矗立到金陵小城风雅登场;还有“两山一湾”,烟台崆峒胜境,新疆哈茵赛、果子沟等,灵山正从无锡走向全国,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让文化胜境处处开花;
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尼山文明论坛永久会址,灵山慈善基金会、灵山书院、《佛教文化》杂志……朴老的慈悲愿力、智慧生命某种程度上也在灵山得以延续伸展,灵山开始从佛教的灵山,逐渐呈现文化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灵的、慈善的灵山等多元形态,从马山的灵山,逐步走向无锡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灵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实践着朴老的嘱托及未尽事业。
“可能敬践年年约,报答灵山未肯休。”1997年11月19日,九十岁的朴老在离开灵山,临行前写下的诗句流露出他一生践行的报恩思想,这种突破百年格局、延展意义生命的示现,更激励、启迪着无数的灵山人,尽心品读,即悟即行,知恩报恩,在无尽的时空中,愿无尽,行无尽……